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兩項創新研究榮登「2020年度香港十大創科新聞」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科研團隊於2020年首次使用嶄新的內窺鏡手術機械人醫治大腸癌患者,以及開展一項分析母嬰腸道微生物群與嬰兒患「克隆氏症」等腸胃病風險的研究。兩個創新研究項目均獲得公眾關注及專家認可,在超過2千名市民投票下脫穎而出,榮登「2020年度香港十大創科新聞」,足證中大科研成就卓著。大學矢志強化現有科研優勢,繼續發掘、提升及應用知識,改善人類生活質素。
開發並完成首宗內鏡手術機械人進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大腸癌手術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的團隊由2010年起與新加坡合作,致力開發機械人內鏡平台,專用於提升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手術的安全度及成效,治療消化道癌症。早於2011年,中大醫學院成功運用第一代技術雛型進行內鏡手術機械人ESD治療早期胃道癌。研究人員其後開發第二代平台、適用於進行大腸ESD的 EndoMaster EASE系統。
外科學系的團隊於今年5月起運用EndoMaster EASE 系統進行臨床研究計劃,並完成全球首宗個案,取得滿意成效。團隊相信此嶄新技術有助提升先進內鏡切除術成效,讓更多需要進行ESD手術的早期大腸癌病人受惠。
詳細研究內容可參閱:https://www.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id=3361
開拓亞洲腸道菌群研究 探討腸道「三歲定八十」之謎
中大醫學院的腸胃科專家、微生物學家、婦產科專家及科學家,是亞洲研究腸道微生物的先驅。他們去年獲美國赫爾姆斯利慈善基金資助250萬美元(約相等於1,950萬港元),展開一項針對孕婦及其嬰兒腸道菌群的研究,以評估嬰幼兒時期的環境及飲食因素如何影響兒童的健康。此研究亦有助於評估孩子患病的風險因素、預防及疾病治療。
研究團隊相信腸道微生物群的重要性可媲美人類的基因圖譜,而且越來愈多證據都顯示,母體的健康、嬰兒出生前後幾週的環境及早期體內的微生物,皆會影響嬰兒日後的免疫和代謝發展,當中包括克隆氏症及其他免疫相關疾病。藉着這個研究,研究團隊將找出母親懷孕期間傳播給嬰兒的微生物,以及對幼兒期免疫系統發育的影響,並研究改變微生物組群的方法,從而減低孩子日後患病的風險。
詳細研究內容可參閱:https://www.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id=3219
2020年度香港十大創科新聞
「2020年度香港十大創科新聞」評選,由京港學術交流中心主辦。經過院校推選、十多位本港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組成顧問小組協助篩選名單,然後由公眾從二十則「候選新聞」中選出「十大創科新聞」。
評選活動獲得本港八所大學響應支持,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教育大學和香港公開大學。
中大矢志科研創新
中大在「路透社:亞太區最具創新力大學」(Reuters: Asia Pacific region’s most innovative universities)排名中,連續四年在香港區位列榜首,整體排名第26位。中大一直致力推動創新科技,目前在全球各地有超過1,000個獲授權的專利項目,部分已經與業界達成合作協議,把創新科技引入市場。單在2019-20年度,中大已申請了386個專利,以及有257項專利獲審批授權,涉及醫療科技、生物科技、信息科技、電訊及材料科學等領域。中大亦在2020年成立香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科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