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邵逸夫天文學獎得主下周四於中大主持講座
二零零九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得主徐遐生教授將於下周四(十月八日)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逸夫書院主持講座,題目為「恆星與行星系統的構成」(The Formation of Stars and Planetary Systems)。
本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頒予美國十個校區組成的加州大學總校教授徐遐生,以表彰他一生對理論天文學的傑出貢獻。
徐教授的研究以恆星形成學說見稱。恆星是組成星系的基本單元、是從最遙遠的宇宙到最鄰近世界的可見光波段能量來源、是生命不可缺少及行星棲息所需的各種複雜化學元素的來源。人們必須徹底了解恆星的形成,才可以考究太陽系的形成,並在星系及更大尺度去根查整個體系的誕生。
他建立了恆星形成標準模型,提出引力、磁場和湍流,三者共同產生影響,使氣體從彌散星際介質流出,向分子雲的緻密核心會聚。氣體雲在引力的作用下塌縮,旋轉加快,渦動成盤,聚集到雲的中心,形成原恆星。
徐教授的理論也關係到太陽系的起源。他是第一位提出原恆星盤反射來自恆星內區的光,並在幾百萬年內被蒸發。他最近又考究構成行星的最小單元,提出它們的遺留物會不斷地凝聚,並在新生太陽的周圍融化,又重新散佈形成太陽系的原始隕石。最近,美國宇航局恆星-塵埃回收衛星帶回Wild 2彗星碎片,從而證實了這個預言。
「邵逸夫獎」為國際性獎項,得獎人從事有關的學術領域,在學術研究、科學研究及應用上有突破性的成果,或對文化藝術有傑出貢獻,或在其他領域有卓越之成就。評選的原則主要考慮候選人之專業對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素,以及豐富人類精神文明的貢獻。候選人近期的成果將獲優先考慮。
「邵逸夫獎」按邵逸夫先生旨意而設,於二零零二年十一月成立,現為第六屆。「邵逸夫獎」現設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以及數學科學獎。
講座以英語講授,歡迎各界人士參加講座,登記請致電2609 7311與蕭小姐聯絡。講座亦設網上直播。
邵逸夫天文學獎得主下周四於中大主持講座
二零零九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得主徐遐生教授將於下周四(十月八日)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逸夫書院主持講座,題目為「恆星與行星系統的構成」(The Formation of Stars and Planetary Systems)。
本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頒予美國十個校區組成的加州大學總校教授徐遐生,以表彰他一生對理論天文學的傑出貢獻。
徐教授的研究以恆星形成學說見稱。恆星是組成星系的基本單元、是從最遙遠的宇宙到最鄰近世界的可見光波段能量來源、是生命不可缺少及行星棲息所需的各種複雜化學元素的來源。人們必須徹底了解恆星的形成,才可以考究太陽系的形成,並在星系及更大尺度去根查整個體系的誕生。
他建立了恆星形成標準模型,提出引力、磁場和湍流,三者共同產生影響,使氣體從彌散星際介質流出,向分子雲的緻密核心會聚。氣體雲在引力的作用下塌縮,旋轉加快,渦動成盤,聚集到雲的中心,形成原恆星。
徐教授的理論也關係到太陽系的起源。他是第一位提出原恆星盤反射來自恆星內區的光,並在幾百萬年內被蒸發。他最近又考究構成行星的最小單元,提出它們的遺留物會不斷地凝聚,並在新生太陽的周圍融化,又重新散佈形成太陽系的原始隕石。最近,美國宇航局恆星-塵埃回收衛星帶回Wild 2彗星碎片,從而證實了這個預言。
「邵逸夫獎」為國際性獎項,得獎人從事有關的學術領域,在學術研究、科學研究及應用上有突破性的成果,或對文化藝術有傑出貢獻,或在其他領域有卓越之成就。評選的原則主要考慮候選人之專業對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素,以及豐富人類精神文明的貢獻。候選人近期的成果將獲優先考慮。
「邵逸夫獎」按邵逸夫先生旨意而設,於二零零二年十一月成立,現為第六屆。「邵逸夫獎」現設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以及數學科學獎。
講座以英語講授,歡迎各界人士參加講座,登記請致電2609 7311與蕭小姐聯絡。講座亦設網上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