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教授就職演講
沈祖堯教授現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醫學院副院長(常務)、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暨逸夫書院院長。沈教授今天(12月16日)發表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就職演講,題目為「消化系統相關癌症的預防及早期診斷」。
腸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症。胃癌,尤其在亞洲地區,是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結直腸癌(俗稱大腸癌)則是西方國家最常見的癌症之一,近年在亞洲地區迅速增長,成為亞洲第三位最常見的癌症。然而,胃癌和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當腸胃癌發病之後,若及早發現,一般病人都可以利用外科手術切除腫瘤而得以治癒。
科學家發現幽門螺旋菌是誘發胃癌的主要原因。其他研究進一步發現某種幽門螺旋菌(cag-A及bab-A+幽門螺旋菌)及遺傳因素(IL-1β511多態性)與胃癌息息相關。幽門螺旋菌導致胃臟慢性發炎,其中產生的物質如環氧合?-2(cyclooxygenase 2)可加強胃癌的侵略性。沈教授的研究隊伍亦從蛋白組學研究胃癌,並發現與胃癌相關的基因組蛋白質,有助診斷早期胃癌。早在2000年,研究人員在中國一個胃癌高發病率的省份進行研究,發現治癒幽門螺旋菌的感染能某程度上防止胃癌的發生。
大腸癌在本港的男性和女性中,均為第二大癌症殺手。現時有充份證據顯示大腸癌篩查與及早切除大腸息肉能有效預防大腸癌。研究人員於2003年的研究證明,大腸鏡檢查有助沒有病徵的人士發現早期大腸癌,繼而在2007年率領十五個亞洲國家進行類似的研究,為沒有病徵的人士進行大腸鏡檢查,證明亞洲人與西方國家人士罹患大腸癌的情況相若。在此基礎上,沈教授帶領的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於2007年9月在本港召集舉行亞太地區大腸癌篩查共識會議,並擬定清晰指引,在亞太地區提倡大腸癌篩查。然而,推行大腸癌普查有一定障礙,主要為大腸鏡檢查屬入侵性,而大便隱血測試亦為病人帶來不便。最近,沈教授的研究小組正努力研製非入侵性的測試方法,從血液中尋找有關大腸癌的微型核糖核酸(microRNA),以診斷大腸癌及提高檢查的準確度。研究人員比較了90個大腸癌病患者及50個健康人士,發現這測試的敏感度及特異性分別高達85.5%及80%。腫瘤切除手術後,該微型核醣核酸在患者血液中的水平亦得以下降,表明該微型核醣核酸在患者血液中的水平和腫瘤大小密切相關。研究人員相信這簡單的血液測試能為大腸癌篩查提供一個認受性高及方便的檢查途徑。
關於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席
莫慶堯醫生於2007年11月成立「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席」,以支持及肯定中大醫學院教授在醫學領域上的卓越成就。該教授席由成立至今,已委任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沈祖堯教授及黃家星教授擔任「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中大非常感謝莫慶堯醫生的慷慨捐款,透過成立講座教授席,促進教學和研究工作的突破,並不斷提升學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