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香港高中學生國際觀調查:學生國際視野較薄弱 經濟低家庭尤落後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香港亞太研究所國際事務研究中心獲得優質教育基金的資助,與Roundtable Education合作組織了研究團隊,就本港高中學生的國際觀和影響其視野的相關因素進行了問卷調查。該研究團隊由沈旭暉博士擔任首席研究員,陳偉信先生、馮智政先生和曾家洛先生擔任成員。調查發現,近20%回答的高中學生指自己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自己有足夠國際視野,另外近60%亦只表示屬於一般。
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 (OECD) 建議為15歲學生而設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 (PISA),在2018年將在原有的閱讀、數學、科學及財務能力之外,加入有關全球素養 (global competence) 的評估,以配合全球一體化對人才要求的改變。環顧國際趨勢,各地透過教育系統改革去嘗試滿足相關要求,特別是外向型和國際性城市,以維持城市競爭力。研究團隊認為,對現時本港高中學生的國際觀及影響其國際觀發展之相關因素有更多了解十分重要,因此進行了是次問卷調查。
是次問卷調查於2016年6月至7月期間進行,成功收回來自26間學校657份就讀中四至中六學生的問卷。在11條關於國際知識的問題中,以1及0表示答對或錯,平均分為5.97分,僅僅合格,當中請學生舉出不同國際視野範疇的例子時,除公共衛生一項,其他各項均錄得頗大量未能回答情況。總體而言,調查反映現時香港高中學生國際視野較薄弱,有待加強。
調查亦顯示,家庭經濟因素分別對學生自評國際觀和國際知識認知存在著正相關性。研究員將調查數據分為家庭平均月入0-2萬港元、2萬至4萬港元、4萬港元或以上三類,發現三個組別的自評國際觀平均數分別為3.07、3.17和3.26。另外,在國際知識方面,以上三組平均數分別為5.84、5.86和6.49。這顯示出身於家庭平均月入4萬港元或以上家庭的學生,明顯在自評國際觀和國際認知中均較為良好。在國際知識一項中,亦只有出身於這個組別的學生普遍高於全體平均分5.97。研究人員認為,有機會顯示出家庭經濟影響學生接獨不同方面的機會以發展他們國際觀和相關知識,而收入較低的家庭則處於較劣勢的位置。
調查亦發現高中學子吸納國際知識主要依靠網站、社交媒體和電影等資訊及文化媒介,其次是劇集、教科書和報紙等方式。研究團隊亦指出國際觀與文化適應性亦有可能呈正相關,擁有較佳國際視野及知識者有助與其他國籍人士交流、溝通與接納其他文化。
綜合上述情況,研究團隊建議政府當局、學校、非政府組織和媒體等,協力推進學生的相關水平,特別是針對(1)加強及投放資源去培養家庭經濟較低學生的國際視野;(2)加強網站、社媒和創新科技推展;(3)優化課程和教學策略等方面工作。
另外,研究團隊亦指出,現時就「一帶一路」政策的提倡,也有助社會、媒體和學校等,在美國、歐洲、日、韓等主流地區外,引述更多不同如中東、非洲等地域的情況和文化,若在這方面加強報導和校內討論,可讓香港學生在狹窄的國際認知中理解世界多元情況的狀況,以及他們各自所擁有獨特的文化體系。這不單有助他們擴展視野,亦可強化他們的文化適應性和開放性,以吸納不同文化的好處,思考各類創新的可能性。就上述研究的數據及詳情請參閱附件 (只設中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