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市民對施政報告意見調查:對房屋供應欠缺信心 扶貧政策反應較佳
特首梁振英日前發表施政報告,房屋供應與扶貧為其中兩大重點。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最近就此進行調查,發現市民對施政報告提出於未來十年建成47萬個住宅單位的目標普遍缺乏信心,認為這個建屋數量能解決市民住屋問題的不足兩成;對新增扶貧措施的反應則相對較佳,分別約有四成人認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及關愛基金部分項目恒常化可實質幫助相關弱勢社群。
調查於1月21日至24日晚以電話訪問形式進行,共成功訪問了760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結果顯示,對於施政報告中提出,於未來十年建成47萬個住宅單位,其中六成為公營房屋的建屋目標,只有17.9%的受訪者表示有信心政府可以做到,直言沒信心的有43.6%,36.3%則表示「一半半」(見附表一)。同時,亦只有17.6%受訪者認為,這個房屋供應量可解決整體香港市民的住屋問題,感到不可以的有42.9%,表示「一半半」則有35.8%(見附表二)。
施政報告新設「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受助家庭每月可獲300元至數千元津貼,並提出把關愛基金部分扶貧項目恒常化,市民對這些措施的反應則相對較正面。41.8%的受訪者認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能有助在職貧窮家庭,表示不可以的只有17.8%,36.7%則認為「一半半」(見附表三)。同樣地,39.3%受訪者表示,關愛基金部分扶貧項目恒常化,能有效幫助弱勢社群,認為不可以的只有19.9%,37.3%則表示「一半半」(見附表四)。
負責調查的研究人員表示,雖說相對較多受訪者不信任政府的建屋目標,而對兩項扶貧措施則反應較佳,但值得留意的是,回答「一半半」的受訪者普遍也有三成多,反映約三分一人對政府的房屋供應與扶貧措施仍未有確切立場。如政府能更積極解釋和宣傳這方面的政策,有機會獲更多這一類別人士的認同,間接提高政府的聲望。
此外,雖然政府來年估計要為多項新增的扶貧措施增加超過100億元的支出,但約一半的受訪者(49.1%)認為,政府財政仍然能夠負擔,感到不可以負擔的只有16.6%,22.6%則表示「一半半」(見附表五)。可是,若政府為了應付新增的扶貧開支而加稅,則有超過一半受訪者(56.4%)表示不可接受,回答可以接受的只有16.5%,23.5%表示「一半半」(見附表六)。若從受訪者背景進一步分析,女性(58.9%)、31至50歲(57.2%)、大專或以上學歷(60.5%),以及月入一萬或以上(一萬至二萬以下:62.7%;二萬或以上:62.6%)的受訪者,較其他組別傾向不接受為了新增扶貧開支而加稅(見附表七)[統計顯著性檢定(卡方檢定)顯示,受訪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個人月入與對加稅態度呈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負責調查的研究人員認為,雖然相對較多市民支持「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等扶貧項目,認為有助紓解貧窮人士的困憂,且亦有較多人相信,政府仍有足夠財力承擔。不過,若政府繼續大增恆常扶貧開支,形成財政壓力,或甚至最後要以加稅應付,則多數市民未必認同和接受,故如何在扶貧與公共開支中作出平衡,實為特區政府的一大挑戰。
是次調查的成功回應率為45.6%,以760個成功樣本數推算,百分比變項的抽樣誤差約在正或負3.55%以內(可信度設於95%)。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電話調查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