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新鴻基地產與中大呈獻諾貝爾獎得獎學人講座傑出生理醫學教授論述胚胎幹細胞的起源
新鴻基地產(新地)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於今天(10月10日)再度合辦「新鴻基地產諾貝爾獎得獎學人傑出講座系列」。是次講座邀請了200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馬丁.埃文斯爵士(Professor Sir Martin J. Evans)主講,以「胚胎幹細胞的起源」為題,與超過五百名中大的教職員、學生、校友、醫學界及商界的人士,以及公眾分享其真知灼見,反應非常熱烈。
埃文斯爵士更於講座前與過百名大學生及中學生真情對話,分享人生經驗及學習心得。
新地執行董事黃植榮表示:「新鴻基地產一直積極推動教育,鼓勵香港人終身學習。我們自2004年開始與香港中文大學合辦新鴻基地產諾貝爾獎得獎學人傑出講座系列,很高興過去數年邀得多位諾貝爾獎得主來港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宏觀視野及創新思維。透過他們高瞻遠矚的分析,讓香港市民掌握最新知識及國際局勢脈絡,提升學識素養,以裝備自己迎接種種挑戰。」
中大署理校長廖柏偉教授感謝新鴻基地產和新地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博士過去四年來的鼎力支持,並表示:「埃文斯爵士發現胚胎幹細胞,這個重大發現對醫學發展貢獻至鉅,絕對是一位國際間舉足輕重的科學家。他的研究增進我們對人類疾病的認識,為全球無數飽受病患困擾的人士帶來希望。」
在講座中,埃文斯爵士介紹了胚胎幹細胞的發現史,並提出證據顯示胚胎幹細胞與小鼠早期胚胎的正常細胞區室具有同源性。胚胎幹細胞幾乎可以無限期地保存在組織培養的條件下,並且仍然保持分化為其他類型細胞的能力。這種分化既可在體外的實驗環境發生,也能出現於正常胚胎體內。由此出現在小鼠體內的嵌合現象,就可作為載體,讓人們將嶄新的實驗性基因變化導入生物之內,也為實驗性的哺乳動物遺傳學提供研究平台。埃文斯爵士指出,通過在實驗室培養實現胚胎分化,胚胎幹細胞還能分化為其他具有組織特異性的祖細胞,因而有助於再生醫學的研究。
為了增加公眾對諾貝爾獎六大範疇(物理學、化學、生理醫學、文學、和平及經濟學)的認識,讓相關的最新知識更為普及,中大特別安排講座於本港多所大專院校直播,另亦於香港科技園即時播放。同時,香港的中學師生可透過香港教育城網站即時收看。是次講座更於內地多所著名學府直播,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及中山大學等,充份促進各地學術交流。
1963年由劍橋大學畢業後,埃文斯爵士進入倫敦大學學院,攻讀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博士學位,從事脊椎動物發育的遺傳控制研究。透過多年來的先驅研究,埃文斯爵士為實驗哺乳動物遺傳學和功能基因組學開闢了新路徑。他使用基因敲除和基因陷阱方法,不斷有新創獲,並建立了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式。他的實驗室首先顯示可用基因療法治療囊性纖維化缺陷,最近又通過構建一個突變小鼠模型,深入研究了乳腺癌基因BRCA2的功能。
身為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和皇家醫學科學院創始院士的埃文斯爵士,合共發表科學論文一百二十四篇。他在1993年獲頒沃爾特‧考特曼獎和威廉‧貝特‧哈迪獎;2001年再獲亞伯特‧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2002年,世界最重要醫學教育機構之一的紐約西奈山醫學院,向他頒授名譽博士學位。
「新鴻基地產諾貝爾獎得獎學人傑出講座系列」由新鴻基地產贊助,與中大自2004年起,每年邀請諾貝爾獎得主到訪香港,透過不同的專題講座,與學術界、教育界及商界切磋研討,促進知識的創發與弘揚,提升專業及企業水平。是次講座已是第十三度舉行,合共有20位諾貝爾獎得主和知名學者應邀來港主持公開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