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新鴻基地產與中大呈獻諾貝爾獎得獎學人講座傑出生理醫學教授剖析幽門螺旋桿菌最新研究
新鴻基地產(新地)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邀得200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Barry James Marshall教授於今天(10月17日)來港舉行講座,講述「幽門螺旋桿菌:古代細菌的現代用法」,吸引逾六百名學者、學生、醫學界人士及公眾參加,現場座無虛席,中大更特別安排講座於本港及內地多所大專院校直播,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及中山大學等;任何人士亦可透過中大網頁觀看網上直播,充份促進各地學術交流。
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表示:「我們衷心感謝新地過去九年來的鼎力支持,讓講座系列得以成功舉辦,讓學界及公眾獲益良多。Barry James Marshall教授多年來對腸胃病學的貢獻贏得各界一致肯定,我非常感謝Marshall教授遠道蒞臨中大,與我們分享其獨到見解。」
在講座上,Marshall教授介紹幽門螺旋桿菌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並探討如何以幽門螺旋桿菌的菌株追蹤人類數千年來的遷徙,藉以理解人類的共生物,甚或與幽門螺旋桿菌生物「附近共生」的關係。幽門螺旋桿菌是引致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的病原體,全球逾半人口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最新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或對控制21世紀人類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有所幫助。Marshall教授亦講述醫療人員可以利用發展新的幽門螺旋桿菌產品,這將有利於人類/病菌的共生關係,減輕病菌的危害。
Marshall 教授於一九七四年獲取西澳洲大學醫學學士學位,現為西澳洲大學臨床醫學和微生物學教授。在一九八一年,Marshall 教授與 J. Robin Warren 博士研究螺旋狀桿菌的存在和與胃炎之間的關係。於一九八二年,他們第一次成功培養出幽門螺旋桿菌 (Helicobacter pylori),並定下此細菌會引致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的假設。及後於一九八四年,世界衞生組織正式確認幽門螺旋桿菌是導致胃癌的主要原因。Marshall 教授與 Warren 博士的研究工作被公認為腸胃病學歷史上最重大的發現,較小兒麻痺疫苗的發展及天花的根治更為重要。
Marshall 教授獲得二零零五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與Warren博士共同獲得),以及多個重要和國際性的獎項,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一九九五年華倫‧阿爾坡特獎、澳洲醫學協會獎和阿爾波特‧拉斯克獎,一九九六年蓋爾德納獎,一九九七年保羅‧埃爾利希獎,一九九八年 Dr A.H. Heineken醫學獎、堪培拉弗洛里獎章和布坎南獎章,一九九九年本傑明‧富蘭克林生命科學獎章,二零零二年慶應義塾醫學科學獎,二零零三年澳洲百年獎章,二零零六年西澳洲年度公民獎,二零零七年澳洲年度獎和澳洲勳章,以及二零一一年澳洲醫學研究協會 (ASMR) 獎章。
「新鴻基地產諾貝爾獎得獎學人傑出講座系列」由新地贊助,與中大自2004年起,每年邀請諾貝爾獎得主到訪香港,至今已舉辦二十場專題講座,合共有二十七位諾貝爾獎得主和知名學者,與學術界、教育界及商界切磋研討,分享不同專業範疇的知識和成功經驗,啟發思維,同時推動知識的開發和傳遞,鼓勵學習與創新。
請按此瀏覽更多活動照片:
https://www.cpr.cuhk.edu.hk/tc/events_recap_detail.php?1=1&1=1&id=1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