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8年4月2日

中大利用顱內腦電圖監察技術評估病人進行癲癇手術

2008年4月2日
分享
列印

(左起)中大心理學系名譽臨床督導吳桂生博士、中大外科講座教授潘偉生教授、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關國良教授,以及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導師梁浩雲醫生

據統計,香港現有最少三萬名癲癇病人。癲癇症是香港最常見的腦神經疾病之一,屬長期疾病,病人無分性別或年齡界限。癲癇發作可引致嚴重創傷甚至死亡,而重複發作亦會影響患者的學習及工作。三成癲癇病人的病情不受藥物控制,但透過外科手術,可以為部份病人切除引致癲癇發作的腦部病變組織,術後病人不再有癲癇發作,困擾多年的癲癇症得以治癒。

要評估一名癲癇病人是否適合進行手術,醫生會使用一系列的檢查技術,以找出引致癲癇發作的腦組織及確保重要腦部功能在術後不會受到影響。由腦神經內科醫生、外科醫生、放射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組成的醫療團隊,利用先進科技分析病人癲癇發作的模式、頭皮表面腦電圖、腦部磁力共振造影的結果及病人的認知能力。假若這些非損傷性的檢查結果一致,能鎖定癲癇病變源頭,病人便可被安排進行手術。可是,單憑這些初部非損傷性的檢查結果,分析結果可能有出入,未必能夠準確地確定癲癇病變源頭,因此這些病人一般都不會被推薦進行手術,以致要繼續受癲癇發作所折磨。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及外科學系的醫生自2006年起,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利用一種更精密的方法─ 顱內腦電圖監察技術,準確地去確認引致癲癇發作的病變源頭。這技術主要是通過手術將紀錄腦電波的電極槽放置在病人大腦表層或較深入的部位,從腦部直接記錄電波訊息,然後透過分析,以解決非損傷性的檢查結果不一致的問題,讓醫生能夠準確地界定癲癇發作源頭的範圍,並進行切除手術。另外,醫生亦可以利用顱內電極槽去勘測腦功能「地圖」,尤其是確認一些重要功能的位置,如身體活動及言語功能區,以避免在手術時損害這些組織。

直至目前為止,威爾斯親王醫院已替超過70名病人進行癲癇手術,當中有3名原本被定為不適合接受手術的病人,應用了顱內腦電圖監察技術,成功找出癲癇病變源頭,並進行手術切除,術後沒有產生後遺症。中大醫學院將繼續擴展有關技術,讓更多癲癇病人受益,令他們享受更安全和更高質素的生活。



 

(左起)中大心理學系名譽臨床督導吳桂生博士、中大外科講座教授潘偉生教授、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關國良教授,以及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導師梁浩雲醫生

(左起)中大心理學系名譽臨床督導吳桂生博士、中大外科講座教授潘偉生教授、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關國良教授,以及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導師梁浩雲醫生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