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亞洲特大城市校際研討會:都市主義‧亞洲與世界」於中大舉行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社會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及城市研究課程主辦的第十八屆「亞洲特大城市校際研討會:都市主義‧亞洲與世界」國際會議日前在中大順利舉行。是次會議不僅慶祝城市研究課程(由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及建築學院合辦)成立一周年,亦是中大五十周年校慶活動之一。
是次會議的開幕典禮由中大副校長張妙清教授及規劃署署長凌嘉勤先生主持。凌嘉勤先生在典禮上發表題為「香港城市規劃的基因」的演講,探討香港在城市規劃及發展的主要成功因素。
為期三天的會議共設五個主題演講、二十多個專題小組討論及三個會後考察。會議吸引了一百五十多位來自十五個國家的學者參加,包括中國、新加坡、泰國、菲律賓、韓國、日本、印尼、印度、俄羅斯、英國、德國、芬蘭、意大利、尼日利亞及美國。
五位主講嘉賓分別嘗試剖析亞洲都市主義,並認為有需要就亞洲實況及獨特背景發展出新的理論。當中,赫爾辛基大學Anne Haila教授指出西方理論多用作解釋「私有城市」 (the private city),但她經驗的亞洲都市主義則傾向解釋「共有城市」(cities as commons)。倫敦大學學院吳縛龍教授引用上海城中村(urban village) 市區重建個案,強調有需要更巧妙掌握西方概念如發展管制(development control)及新自由都市主義(neoliberal urbanism)等在中國的應用。清華大學顧朝林教授探討北京大型城市的空間結構重組過程,並帶出北京作為世界級城市所面對的挑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Ananya Roy教授提出在拆解亞洲特大型城市發展及都市主義時,應擺脫新自由主義的框架,並指出「貧窮資本主義」(poverty capitalism)及「權貴的不規範運作」(elite informality)往往並存,讓學者反思他們的學術見解對亞洲城市發展的政治影響。倫敦大學學院Harry Dimitriou教授則利用OMEGA Centre就大型都市交通運輸項目的研究成果,歸納出九個建構成功城市交通工程的準則,及其對評估大型工程的重要性。
除主題演講外,與會者亦於專題小組討論中就不同城市議題表達意見,當中包括城市發展,城市規劃史,住屋問題,建築、保育及城市設計等。與會者探討了亞洲大型城市及其都市化過程的性質、演變及獨特性。此外,大會亦安排了三個實地考察,前往米埔、房屋委員會展覽中心及地鐵有限公司。透過這些考察,與會者能更深入了解香港的環境、住屋及交通情況。
第十八屆亞洲特大城市校際研討會(IUSAM)是該學術網絡舉辦以來最大型的國際會議,除獲得與會者一致好評外,亦秉承了IUSAM的優良傳統,繼續培育更多來自亞洲以至世界各地大學的年輕研究生。中大特別安排城市研究課程的本科生在會議上擔任司儀及作技術支援,希望藉此機會讓他們更熱衷於城市議題,為未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