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首位香港科學家晉身Eppendorf & Science神經生物學獎三甲中大優秀醫科生致力拆解腦神經網絡之謎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五年級生高浩博士憑藉其有關視覺神經網絡的研究,晉身本年度Eppendorf & Science 神經生物學獎三甲,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得獎文章總結其科研成果,是該獎自2002年成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香港科學家。高浩博士將會於11月16日遠赴美國華盛頓出席頒獎禮。
雖然現今科技發展迅速,但科學界及醫學界對大腦如何運作的認知還是很有限。高浩的研究為神經科學提供確切的科研基礎,有助了解腦部如何運作。他表示:「你可以把我們的腦想像成電腦一樣,要了解電腦如何運作,我們要先理解電腦內每個組件有甚麼作用、組件與組件之間是如何連接等;而大腦亦是一樣,我們要找出各種神經元的功能,以及不同功能的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規律。基於這些資訊,我們才能理解更多神經網絡的功能,以致當大腦出現問題時,我們可以指出是某個神經元或是網絡出了問題,找方法修正、對症下藥。」
高浩於2005年憑優異成績拔尖入讀中大醫學院,並於2007年修畢兩年醫科基礎後銜接一年制醫學科學理學士(Bachelor of Medical Science)課程並取得學士學位。其後,高浩於2008年獲推薦到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師從腦神經科學權威Thomas Mrsic-Flogel教授攻讀為期三年的神經科學博士及進行一年博士後研究。
在英國留學期間,高浩多項有關拆解腦神經網絡的研究均取得突破性成果,包括發現在大腦視覺皮層不同種類和功能的神經之間的連接規律,以及神經網絡連接規律的成長部分取決於外界影響和刺激。
自2011年起,高浩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腦神經研究領域發表的學術文章多次刊載於《自然》(Nature)、《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及《神經科學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國際權威科學期刊。同時,高浩亦與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學生事務)暨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容永豪教授緊密合作,參與其研究項目,並於《神經元》(Neuron)、《腦皮層》(Cerebral Cortex)等期刊共同發表多篇文章。
博士畢業後,高浩於2012年重返中大醫學院繼續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同時亦堅持繼續科研工作。他獲呂志和創新醫學研究所及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的支持及資助,與來自醫學院及工程學院的教授及研究生合作新的研究工作,剖析感官認知和運動控制的神經網絡機制。他表示,畢業後仍會致力腦神經研究工作,希望將來進一步貢獻神經科學,亦為研發有效治療帕金遜病和認知障礙症等腦神經相關疾病的方法奠下根基。
中大「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培育未來醫學領袖
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發展)暨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課程主任胡志遠教授表示:「我們很高興看見高浩的科研成果獲得肯定,亦藉此證明了及早培訓學生科研興趣的重要性。我們深信科研成果對醫學界發展新的治療方法及藥物起關鍵作用,因此銳意栽培有志於醫學科研發展的學生。」
中大醫學院自2013年起開辦「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Global Physician-Leadership Stream),特設「師友計劃」為學生配對不同醫學領域的權威教授作個人導師,讓有志於研究、臨床等不同領域的學生可及早接觸相關專業工作。他們更有機會獲推薦負笈海外著名學府如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及美國耶魯大學等深造。
透過這全方位的課程及培訓,中大期望能重點培育學生的國際視野及領導才能,提拔優秀和具潛質的醫科生,成為新一代醫學領袖,將來帶領業界,服務社群,以應付未來醫療服務、教育及科研的新挑戰。
Eppendorf & Science神經生物學獎簡介
Eppendorf & Science神經生物學獎於2002年創立,是全球性獎項,旨在鼓勵35歲以下年輕科學家進行大腦及神經系統功能方面的研究。該獎項由全球頂尖的神經生物學領域專家組成評選委員會,每年選出一位大獎得主及不超過三位入圍者。歷屆獲獎的多位國際知名神經科學學者包括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系教授駱利群、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Bernardo Sabatini和Rachel Wilson,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的Karel Svoboda,以及麻省理工教授Ed Boyde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