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賽馬會家校童喜動計劃」 應用科技培養學童運動興趣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建議,5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進行至少60分鐘中至高強度的體力活動。然而,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團隊的研究發現,本港少於一成半兒童達此國際建議。有見及此,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捐逾9,700萬港元,與中大攜手合作,聯合策劃為期五年的「賽馬會家校童喜動計劃」,透過家校合作及科技應用,在學校及家庭層面提升學童做運動的興趣,養成恆常運動的習慣,令他們更健康及均衡發展。這個先導計劃吸引合共35間小學參與,將惠及約30,000名學童及其家長。
「賽馬會家校童喜動計劃」於今日(11月8日)舉行啟動典禮。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李美嫦及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一同主持啟動儀式,並公佈計劃詳情。
張亮先生表示「體育」為馬會的四大慈善策略範疇之一,透過與不同界別合作,將創意注入運動,鼓勵大家積極參與,並將運動變成恆常的生活習慣。他說︰「馬會希望鼓勵同學多做運動,提升他們的抗逆力,學習團隊和體育精神。另外,透過分析計劃收集所得的大數據,長遠有助進一步改善同學的身、心、及社交健康發展。」他續說:「我們於幼稚園、中小學,以及特殊學校推行多元化的體育計劃,包括專為幼兒而設的體適能發展計劃『賽馬會學童Keep-Fit 方程式』及邀請精英運動員到小學推廣有趣體育活動的『動感校園』計劃等。」
李美嫦女士於致辭時說,特區政府一向積極推動香港的體育發展,以「普及化」為核心目標,鼓勵全民參與。她表示,體育運動可鍛鍊身心、發揮個人潛能、加強社會凝聚力,好處甚多,而今天推出的「賽馬會家校童喜動計劃」饒具意義,把體育活動模式融入校園,提升學童參與體能活動的效能,加強他們運動的動力。
段崇智教授表示:「運動除了促進身體健康,亦可以培養團隊精神、堅毅意志及抗逆能力,有助建立積極正面的人生觀。作為教育者,我們深信年青一代需要面對失敗和挑戰,才能從中探索自我、突破界限,累積寶貴的經驗,這正是參與運動帶來的好處。每一個孩子都是我們的希望,我們的將來,所以這個計劃並不僅是一個體育計劃,而是能夠全方位幫助小孩子成長。」
計劃統籌及執行總監、中大教育學院副院長(研究)、體育運動科學系夏秀禎教授表示︰「香港學童普遍缺乏足夠的體力活動,若能從家庭與學校兩方面著手,雙管齊下,可以為下一代的生活模式帶來改變。計劃以校本模式試行,並採用系統化、科學化的研究方式收集數據,包括運動手帶、自動化基礎動作評估儀、進行校訪及問卷調查等,以客觀的實證研究探討學童參與運動的『質』與『量』。長遠而言,我們期望建立一個大數據平台,為學界和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
「賽馬會家校童喜動計劃」於2017年9月開始試行。計劃首先為參與學校的體育教師舉辦工作坊、研討會和經驗分享會等活動,協助他們規劃課程、設計高活動量及富趣味性的體育活動,建立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除了體育課外,參與學校在校內會充分利用早會、小息及轉堂時間,增設趣味運動時段,鼓勵學生多活動。同時,計劃會舉辦家長講座,教授有關運動及培育孩子的知識,並安排親子活動如興趣班、聯校同樂日和獎勵計劃等,推動家長與子女一同實踐健康活躍的生活模式。
此外,每位參與計劃的學童及其一位家長將陸續獲發運動手帶,全天候記錄他們的運動量。教師會定期為學童進行體適能測試、體力活動量評估和基礎動作技能評估,從而改善學童基礎動作表現和整體運動質量,培養體育素養。家長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了解子女的運動表現及成效。團隊希望透過歸納從手帶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並建議一套適用於本港小學生的「運動及活動發展模式」,鼓勵更多學校建立運動友善的環境。
啟動典禮亦邀得本港精英運動員,包括香港劍擊隊代表崔浩然、香港賽艇隊代表李嘉文及香港三項鐵人代表羅亮添,分享他們如何自小接觸運動,並在父母或學校支持下,開展運動員人生。他們亦暢談運動如何帶來正能量,培養他們正向樂觀的性格。
香港賽馬會
香港賽馬會(「馬會」)成立於1884年,是致力建設更美好社會的世界級賽馬機構。馬會透過其結合賽馬及馬場娛樂、會員會所、有節制體育博彩及獎券,以及慈善及社區貢獻的獨特綜合營運模式,創造經濟及社會價值,並協助政府打擊非法賭博。2017/18年度,馬會透過各項博彩稅及利得稅,為政府庫房帶來破紀錄的226億港元收入,並向獎券基金撥款12億港元。另外,已審批慈善捐款達42億港元。馬會是全港最大的單一納稅機構,也是香港主要僱主之一,其慈善信託基金位列全球十大慈善捐助機構。馬會將繼續與香港市民「同心同步同進 共創更好未來」。請瀏覽www.hkj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