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8年11月21日

中大設全港首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數據庫發現港人心臟病發情況與外國迥異

2008年11月21日
分享
列印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兼心臟科主任余卓文教授

冠心病正威脅著全球人類的健康。它的發病成因是輸送血液至心臟的動脈血管收窄,當動脈血管栓塞,便會引發急性心肌梗塞(一般稱作心臟病突發)或不穩定型心絞痛,以上情況可綜合稱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在美國,每年有140多萬人患上冠心病,為歐盟國家最常見的死亡病因之一。在本港,2007年因心臟病而需住院的人數約64,600人次,死亡人數為6,372人。

為了進一步收集港人心臟病的統計資料,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成立了全港首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數據庫。數據庫紀錄了625名於2006年2月至2008年3月期間,因患上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而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治療的患者資料(388名男性及237名女性,平均年齡為69歲)。資料顯示,患上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的患者均帶有一些高危因素,當中包括61%患者有高血壓;35%患者有糖尿病,以及22%患者的膽固醇過高。另外,目前有吸煙習慣的患者佔22%,過往有吸煙習慣的患者則佔25%。

此數據庫的結果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為研究及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訂下藍圖。外界普遍認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只發生在男性身上,事實卻並非如此。數據庫顯示,有38%患者為女性,她們第一次發病的時間較男性遲8年。

該數據庫亦顯示,港人的心臟病病發情況與西方國家迥異。其中一個顯著的發現是高達70%的患者於第一次發病前未曾患上冠心病,表示他們在心臟病發前,並沒有出現如胸悶的徵兆。若未能及時處理,或可致命。

另外,肥胖及高膽固醇均為引發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的高危因素。西方國家的肥胖現象較普遍,白種人及黑種人的平均體重指標(BMI)分別為29.3及30.6 (正常指數為25以下)。相反,數據庫所記錄的患者只屬輕微過重(平均體重指標為24.4,正常指數為23以下),膽固醇過高的人數比例也較少(香港為22%,西方國家則為44%-75%)。

雖然港人患上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的高危因素較西方人為低(即肥胖現象較輕微及膽固醇指數較低),惟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在本港仍是導致死亡及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的患者康復後,亦較易發生心衰竭及心臟猝死。總括而言,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數據庫為政府及本港醫生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資料,有助制定有效的疾病預防計劃及治療方案。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兼心臟科主任余卓文教授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兼心臟科主任余卓文教授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