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8年5月5日

新影像技術有助及早診斷紅斑狼瘡症病人的不正常心臟及血管功能

2008年5月5日
分享
列印

左起: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風濕科副教授譚麗珊教授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主任余卓文教授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研究助理教授張慶教授

余卓文教授展示血管硬度測試的報告圖表

張慶教授示範頸動脈超聲波掃描

紅斑狼瘡症是慢性免疫系統疾病,病情嚴重者更可致命。在致命的併發症當中,心血管疾病一直是第二號殺手。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和風濕科的最新研究發現,透過定期進行血管硬度測試、心肌組織超聲波檢查及頸動脈超聲波掃描,可及早發現紅斑狼瘡症患者的潛在心血管疾病,讓患者可盡早接受適切治療,保障生活質素,減低死亡威脅。

事實上,港人患上紅斑狼瘡症的比率遠較英、美兩地白人為高,超過90%的患者主要以16至55歲的女性為主,病情嚴重者有可能喪失工作及生育能力,對生活質素構成莫大影響。目前,醫學界一般以藥物控制病情,但病情容易反覆,長遠更會影響心臟及血管,觸發慢性及嚴重的心臟功能毛病。而在多項心臟併發症中,以心包炎、心瓣增厚、心肌梗塞及血管粥樣硬化所引發的冠心病及心臟衰竭,甚至最終致命的情況最為常見。因此,及早診斷出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對保護患者心臟健康非常重要。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和風濕科在2005年5月至2007年7月間,共招募了87名紅斑狼瘡症的女性患者,以了解紅斑狼瘡症對潛在心血管疾病的影響。是次研究共使用了三項嶄新影像技術,包括血管硬度測試、心肌組織超聲波檢查,以及頸動脈超聲波掃描。這三項技術對檢測心血管疾病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清晰的造影功能,有助醫生更準確判斷病人的血管厚度、硬度、脈搏波速、肺動脈血壓,以及心臟不同部份的功能和表現,從而及早發現病人的潛在心血管問題。

是次研究有數項重大發現。首先,66%的紅斑狼瘡症患者在接受血管硬度測試後,發現脈搏波速因血管硬度增加而不正常地加快。其次,在進行頸動脈超聲波掃描後,25%患者的頸動脈內膜較正常人增厚。這些結果顯示紅斑狼瘡症患者較正常人更容易發生血管粥樣硬化,令他們承受更大的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即增加患上冠心病及中風的機會。另外,研究亦發現紅斑狼瘡症活躍程度較高的患者,其脈搏波速亦會較快,反映患者器官會受不同程度的損害。此研究結果稍後於國際醫學期刊Lupus發表。

研究的另一項發現,是患者接受心肌組織超聲波檢查後,有65%患者出現早期心臟功能異常。當中25%及11%的患者分別出現早期心臟不正常收縮及不正常舒張現象,另有29%更同時出現上述兩種不正常現象。研究亦指出,紅斑狼瘡症患者若患病超過十年、病情活躍、出現器官損害兼肺動脈血壓過高,其早期心臟的收縮及舒張亦可能會出現異常。

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主任余卓文教授建議,紅斑狼瘡症患者須定期接受血管硬度測試、心肌組織超聲波檢查及頸動脈超聲波掃描,讓醫生更有效地監察病情,作出更及時與合適的治療方案,減少誘發心臟疾病的機會,保障患者的心臟健康與生活質素。



左起: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風濕科副教授譚麗珊教授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主任余卓文教授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研究助理教授張慶教授

左起: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風濕科副教授譚麗珊教授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主任余卓文教授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研究助理教授張慶教授

 

余卓文教授展示血管硬度測試的報告圖表

余卓文教授展示血管硬度測試的報告圖表

 

張慶教授示範頸動脈超聲波掃描

張慶教授示範頸動脈超聲波掃描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