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0年1月16日

課程改革 ‧ 塑造未來中大及中學校長會公布中學課程改革調查研究

2020年1月16日
分享
列印

(左起)香港中學校長會課程發展小組召集人李雪英校長、中大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總監何瑞珠教授,以及香港中學校長會副主席連鎮邦校長。

講者與香港中學校長會成員合照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HKCISA中心)及香港中學校長會(校長會)今天(1月16日)公布「課程改革的調查研究——從現在到未來」研究報告結果。調查發現大部分香港教育工作者認為,未來香港中學課程最重要的目標是加強個人轉化及變革能力、共通能力,以及生命教育和價值教育。

HKCISA中心及校長會於2019年9月期間,以隨機抽樣方式,邀請了來自213間中學共183位校長及1,158位教師參與問卷調查,探討他們對現時中學課程的政策成效、實踐及困難的意見,以及他們對未來課程發展的看法。是次發布除總結教育工作者對現有課程的看法及分析其對塑造人才的啓示,亦根據教育專業角度對未來課程發展作出建議。

I. 課程改革調查研究結果

1. 加強個人轉化、變革及共通能力

逾八成受訪教育工作者表示,未來課程最重要的目標是加強個人轉化及變革能力(圖表1),包括自主行動和承擔責任的能力(89.5%表示同意);在不同背景群組中互動,處理矛盾和衝突(85.4%);以及運用多元素養(例如媒體和信息素養、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來解決問題、改善現況(84.0%)。這些能力正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提倡學生迎向未來須擁有的素質。此外,八至九成受訪教育工作者表示須加強以下共通能力的發展(圖表2):人文素養、尊重及包容多元意見和文化(91.1%)、明辨性思維能力(86.0%)及創造力(83.5%)。

2. 對改善現有課程的意見

為培育具備上列素質的人才,約八成受訪教育工作者表示須持續加強價值教育(81.7%)及生命教育(81.0%)(圖表3);為設計和實施價值及生命教育課程,須加強以下配套支援,為教師創造空間:增加專業輔助人手(89.8%)、上調班級教師比例(89.4%)及加強教師專業發展(77.1%)(圖表4)。

II. 對未來課程的具體建議

1. 課程緊扣國際價值,發展學生軟實力

調查研究反映教育工作者普遍認同,香港課程須加強裝備學生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包括轉化及變革能力的建立(圖表1)、共通能力的發展、包容多元意見胸襟的栽培、處理不同價值觀能力的培育(圖表2),以及個人價值觀的塑造(圖表3)。讓學生發展軟實力,與世界接軌,遠比分割式的科目知識傳授來得重要。

2. 課程及考評更具彈性,讓學生各展所長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才能和能力,課程及考評須能提供多元發展機會,以及多元進出教育體系路向,容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得到公平的學習機會(圖表5)。就此,課程及考評制度須更具彈性,而現時高要求、高風險的中學文憑考試更須作出適切調節。

3. 課程發展須超越現有框架,突破創新

新高中課程的實施未能充分兼顧學生的多元性,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和資優學生均照顧不足(圖表6)。為彌補課程設計上的不足,老師以小班教學、課程調適等校本政策(圖表7),以處理學生學習差異,雖有一定成效,但仍受制於現有課程設計的局限。

面對世界急速發展,中學教育須突破固有框架,重新思考:課程為何要有正規與非正規的分野?會否因應世界發展而有新科目、新重點?學習是否一定要局囿在一所學校內進行?香港教育發展若仍是小修小補,只會令教育質素停滯不前,甚至最終失去競爭能力。

現今國際趨勢著重中學生軟實力的鍛煉、價值觀的培養,與問卷調查結果不謀而合,亦是校長會於月前舉行的教育論壇2019各講者的共同期望。可見大部分人心目中的理想教學課程相距並不遠,但現實香港正在推行的課程,卻是相去甚遠。HKCISA中心與校長會衷心盼望香港的中學課程改革,能真正達成「塑造未來」的共同願景。



(左起)香港中學校長會課程發展小組召集人李雪英校長、中大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總監何瑞珠教授,以及香港中學校長會副主席連鎮邦校長。

(左起)香港中學校長會課程發展小組召集人李雪英校長、中大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總監何瑞珠教授,以及香港中學校長會副主席連鎮邦校長。

 

講者與香港中學校長會成員合照

講者與香港中學校長會成員合照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