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8年7月10日

香港中文大學編研新身心療法見成效

2008年7月10日
分享
列印

曾參與「德建身心療法」臨床研究的岑國嘉先生(左)與中大心理學系陳瑞燕教授

陳瑞燕教授示範「德建身心療法」

現時主流的心理治療法均源自西方國家,但一套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心理療法,對中國人應更為適合。因此,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心理學系陳瑞燕教授與河南省嵩山禪武醫研究院釋德建院長共同編製及研究一項以中國禪宗修行方法為基礎的身心治療法,名為「德建身心療法」,並進行了一連串的臨床研究及科學實驗,以探討此項療法對心理及身體健康的效用。此項研究由文化村(長者中心)有限公司資助。初步結果顯示,與以西方理論為依據的心理治療法相比,「德建身心療法」在某方面更見優勢。

在一項臨床研究中,四十名約四十九歲的自願者參加為期一個月的研究,透過隨機分派,分別以小組形式接受「德建身心療法」或一般的心理治療。從抑鬱量表評估,結果顯示兩組參與者的心理狀況均獲改善;但是「德建身心療法」對情緒較低落者的效果較心理治療顯著(圖一)。此外,參與者在接受一個月的「德建身心療法」後,其腦部的「快樂指標」明顯提升,此結果亦通過統計學的可信度測試(圖二)。「快樂指標」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理查.大偉遜教授發表的一項情緒指標,以腦電波量度及比較大腦左右前額葉的電流活動,指標數值越高,表示人感到越快樂。另外,有別於心理治療,參與「德建身心療法」人士的腸道健康情況亦有明顯改善(圖三)。總括而言,「德建身心療法」不但提升心理質素,也改善身體健康。

除了臨床實驗外,研究人員亦進行了一項功能性磁力共振研究,以了解「德建身心療法」中的自為丹田呼吸法與腦部活躍程度的關係。結果顯示,練習自為丹田呼吸法時,腦部前額葉會變得活躍起來(圖四)。相反,一般以肺部呼吸卻沒有此反應。前額葉主管分析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所以自為丹田呼吸法可能有助提升腦部功能,以及自我管控能力。

有關「德建身心療法」的科學研究,現時尚處於起步階段。中大心理學系現計劃進一步進行基礎及臨床實驗,希望為有意嘗試輔助治療的人士提供較有效及可靠的療法。

關於「德建身心療法」
「德建身心療法」源於傳統的「少林禪武醫」修行方法,配合德建禪師近二十年的經驗發展而成。此療法由四個元素組成,包括禪修(修心性、正品德、慈悲行)、飲食(忌食肉、蛋、葷菜及辛辣)、內養功(自然及自為丹田呼吸法等)及通竅(通清竅及濁竅)。這項療法不但講求個人心性的培養,還注重和諧社會的建立,可能更適合中國人。釋德建禪師採用這項療法近二十年,已經改善了很多患者的病情,因而促使研究人員進行科學及臨床實驗,研究這項療法對人類的益處;從而使現代人更加瞭解及重視中國傳統修禪及養生的學問。



 

 

 

 

 

 

 

 

曾參與「德建身心療法」臨床研究的岑國嘉先生(左)與中大心理學系陳瑞燕教授

曾參與「德建身心療法」臨床研究的岑國嘉先生(左)與中大心理學系陳瑞燕教授

 

 

陳瑞燕教授示範「德建身心療法」

陳瑞燕教授示範「德建身心療法」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