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0年3月23日

中大無創性內視鏡治療早期胃腸癌症的最新發展

2010年3月23日
分享
列印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上消化道外科組副教授趙偉仁教授示範內鏡粘膜下剝離術

(左起)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上消化道外科組副教授趙偉仁教授及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家亮教授

胃腸癌症是世界最常見的癌症種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顯示,全球每年有一百五十萬人死於胃腸癌症,胃癌及腸癌分別佔致命癌症的第二和第三位。胃腸癌症一旦進入晚期便很難治癒,但早期胃腸癌症卻有明顯良好的預後,五年存活率達九成以上。過去,以內視鏡診斷早期胃腸癌症非常困難;惟隨着科技發展,窄頻內視鏡、色素內視鏡等先進儀器相繼出現,加上大腸鏡檢查愈見普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近年成功診治更多早期胃腸癌症病例。

胃腸癌症的傳統治療方法是透過開腹手術把患處切除及吻合,可能會引致併發症,具一定程度的死亡風險。中大於2004年率先引進內鏡粘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早期胃癌。相比傳統治療方法,ESD毋需開腹,傷口極小,大幅減少病人術後痛楚;加上胃腸器官得以保留,使病人術後的生活質素免受影響。然而,ESD最初只適用於在粘膜的早期胃癌。

在過去五年間,中大積極發展ESD技術,除治療早期胃癌外,亦將此技術廣泛應用在整個消化道,包括咽喉、食道、胃、十二指腸、大腸及直腸。2004年,ESD進行的病例只有少於10宗,至2009年已上升至50宗以上。

目前,中大已為超過200名早期胃腸癌症病人進行ESD,當中有196名成功痊癒,成功率高達95%。成功例子包括101宗(51.5%)胃癌、33宗(16.8%)食道癌、4宗(2%)十二指腸癌、54宗(27.6%)結直腸癌,以及4宗(2%)咽喉癌症。ESD手術平均時間只需85分鐘。大部份胃及食道的ESD在全身麻醉下進行,而大腸ESD可以鎮靜劑作局部麻醉。切除癌症患處的平均面積為17.8平方厘米,最大的面積為52平方厘米。病人平均住院時間為三天,當中並無死亡個案。

總結而言,ESD是一種嶄新而有效的微創手術方法,可有效治療早期胃腸癌症。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至今已應用ESD處理超過200宗病例,涉及整個消化道的不同部份,效果令人鼓舞。有關結果分別在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ndoscopy and Surgical Endoscopy 醫學期刊中刊登。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上消化道外科組副教授趙偉仁教授示範內鏡粘膜下剝離術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上消化道外科組副教授趙偉仁教授示範內鏡粘膜下剝離術

 

(左起)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上消化道外科組副教授趙偉仁教授及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家亮教授

(左起)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上消化道外科組副教授趙偉仁教授及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家亮教授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