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4年6月10日

中大圖書館大樓創新學習共享空間奪本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主題建築獎 – 室內設計」

2014年6月10日
分享
列印

校園發展處處長馮少文先生(左)及校園發展處項目經理袁家耀先生

全新打造的地下空間「進學園」

經過空間重組的閱覽室

圖書館的中庭連接不同樓層,同時成為開揚的閱讀台階(照片由Angela Pang提供)

圖書館主樓(右)的外牆保留,與新翼(左)融合

圖書館擴建後保留了大學廣場建築群的原貌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的大學圖書館佇立於百萬大道的一端,簡樸卻莊重的建築,沒有鮮亮的色彩、雄偉的高度,卻巧妙地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更成爲香港最多小白腰雨燕的安家之地。圖書館建築羣的設計屢獲業界大獎,最近更獲本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2013年年獎的主題建築獎 – 室內設計」。 

巧妙開闢地下空間 

為應對本科四年制改革,中大自2009年開始擴建大學圖書館,至2012年完成。在擴建過程中,為保護圖書館四周的標誌性建築群,包括大學廣場上仿古羅馬風格建築的「惠園」及「烽火台」上的《仲門》雕塑之風貌,並承傳大學建築的整體風格,建築師決定在擴建新翼的同時發展地下公用空間,開闢了佔地二千五百平方米的「進學園」,成為業界範例。前瞻性的設計,巧妙地把傳統「不見天日」的地庫打造成了五彩繽紛的多功能學習空間。天然光線透過「惠園」水池底部特別建造的玻璃天窗,照射在地庫的「進學園」上,形成波光粼粼的動感光影,感覺開揚。學生在此處學習或討論功課,可享受日光水影,抬頭又可觀賞蔚藍天空。 

「進學園」內的S 形特長桌子,是最具特色的設置,其高度和闊度變化有致,營造自由互動的氣氛,可隨用家心意配置使用,設計極富心思,在本地圖書館中實屬罕見。桌子底下隱藏電源插頭,方便學生使用流動電子產品,配合現代學習需要及圖書館的電子資源發展。「進學園」現時二十四小時開放,啟用以來深受學生歡迎,在考試高峰期,半夜時分仍有數百學生使用。 

保存原有風貌及生態 

大學圖書館的擴建項目貫徹中大可持續發展校園的理念,致力保存原有風貌及生態。校園發展處處長馮少文先生校園發展處項目經理袁家耀先生表示,爲還原受擴建工程影響的「惠園」,建築師們更執著地將拆卸下來的每一塊石頭做好標記,重建時將一磚一石逐一還原。又邀請環保專家,進行為期十七個月的生態評估,加建人工鳥巢,減低擴建對於小白腰雨燕的影響。更難能可貴的是,歷時三年的龐大工程並沒有影響到「烽火台」,就連圖書館開放時間也從沒有因此而改變。擴建項目採用了環保及低排放物料,室內燈光及空調亦設置了自動感應及調節系统。為貫徹大學減廢及重用的環保原則,在全面重組圖書館室內空間的同時,原有的書櫃和桌椅亦重新安置再用。擴建項目啟用後,更榮獲BEAM建築環保評估協會2013年評定的白金級別,以及環境保護署2014年頒發的室内空氣質素檢定證書《卓越級》證書。 

繼承傳統 開創新貌 

大學圖書館由三個不同年代的建築體組成(七十年代的圖書館主樓、八十年代建於主樓後方的田家炳樓,以及為三三四擴建的新翼大樓),如何令各組建築體空間融合及一致,是一大難題。中大校園發展處與聯同PangArchitect Ltd.為三個建築物的內部設計作出全面重組,締造廣闊共融的學習空間,延續傳承知識的功能,並賦予現代化的新面貌,創造開放的學習氣氛。三座建築的圍牆大部分被拆除,打通了三者之間的流通;部分樓面亦拆除,以建立垂直的中庭,建立開揚的閱讀台階,成為整個圖書館的中心地帶,讓原有天窗的自然光引進地面。以人為本的優秀設計概念,奪得本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2013年年獎的主題建築獎—室內設計」獎項,亦曾獲香港室内設計協會2013亞太區室内設計大獎—十大公共建設項目。



校園發展處處長馮少文先生(左)及校園發展處項目經理袁家耀先生

校園發展處處長馮少文先生(左)及校園發展處項目經理袁家耀先生

 

 

全新打造的地下空間「進學園」

全新打造的地下空間「進學園」

 

經過空間重組的閱覽室

經過空間重組的閱覽室

 

圖書館的中庭連接不同樓層,同時成為開揚的閱讀台階(照片由Angela Pang提供)

圖書館的中庭連接不同樓層,同時成為開揚的閱讀台階(照片由Angela Pang提供)

 

圖書館主樓(右)的外牆保留,與新翼(左)融合

圖書館主樓(右)的外牆保留,與新翼(左)融合

 

圖書館擴建後保留了大學廣場建築群的原貌

圖書館擴建後保留了大學廣場建築群的原貌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