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生遠征北極地區考察 在極端環境中釋放潛能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善衡書院本年5月派出十六位來自不同學系的本科生遠征北極地區的格陵蘭西部,登上探險帆船倫勃朗號,展開十二天考察之旅。這是中大首支本科生北極考察隊,由李樂詩博士擔任總顧問,鍾國昌博士擔任科學主任。考察隊學生就各自的興趣及專長,進行遠洋生態、氣候、地理、因紐特(原住民)文化等十項研究。考察隊員將是次考察結果及見聞,悉心製作了一個資訊豐富的極地考察展覽,由即日起至至11月30日在書院展出,並正籌備出版書籍,與更多師生及公眾人士分享。
善衡書院院長辛世文教授說:「創新是改善現代社會的要素。善衡書院重視啟發學生的潛能,一直推動學生探索未知,實現創新理念。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是次極地考察員來自不同學系,他們在探索之中拓展視野,在極端環境中釋放潛能,更把見聞和反思帶給身邊的人。作為他們的院長,我欣然見證他們的成長。」
體力和意志力的考驗
學生對是次考察活動的反應非常踴躍,他們無懼極端天氣及環境,希望可勇闖極地。書院遴選委員會仔細審閱89位學生提交的研究及宣傳建議書,並進行面試了解學生的理念,最後選出16名來自不同學系的學生成為考察隊員。
考察團的科學主任、中大生命科學學院講師鍾國昌博士主要帶領學生研究北極的石灘、凍原、海水和活水等生態。由於行程緊湊,隊員須在短時間內掌握科研器材的技術問題,還要抵抗嚴寒及暴風雪,每天在雪地步行六小時往返探險船及考察現場,隊員無不感到疲累艱辛;由於極地天氣變幻無常,探險船的航線須考慮海流、風向等不穩定因素,考察隊在一天的體力辛勞後,晚上亦要檢討及商討下一個考察行程,是體力和意志力的考驗。
格陵蘭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島上有八成土地長年被四公里厚的冰雪覆蓋,平均溫度低於攝氏零度。當地的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以打獵和捕魚為生,但氣候變化會影響他們的魚獲。考察隊在這趟初夏之旅,不但在探險船附近遇上難得一見的座頭鯨,更目睹鞍山冰川塌下冰塊。歐洲太空總署在8月也發現位於格陵蘭雅各布港冰川一塊面積達12.4平方公里的巨型冰塊崩裂(有如南丫島般大),是全球暖化加速冰川崩塌融化的現象。有隊員表示,希望透過與公眾分享所見所聞,教育他們保護環境的重要。
不同主修學生探索格陵蘭多方面
格陵蘭和香港在地域上毫不相干,但其歷史和政治背景卻有不少相同之處。格陵蘭曾為丹麥的殖民地,在2008年經公投得到部分自治權,並逐漸出現謀求獨立的聲音。考察隊其中一名法律學院學生謝昀臻,希望藉是次旅程,探討有關法例及當地人在自治、獨立之路上的困難和機遇。現時格陵蘭每年接受丹麥無條件資助約38億歐元,而格陵蘭人一般都依賴政府資助以維持生計。謝昀臻訪問了當地人對於格陵蘭獨立的看法,儘管不少格陵蘭人對脫離丹麥抱正面的態度,他們仍未對邁向獨立的步伐和規模達成共識。很多受訪者都表示寧願就政治現實妥協,也不願放棄國家收入和生活水準。
麥傲冬和梁頌輝是醫科學生,他們在格陵蘭進行人類生理狀態的比較研究,了解不同人面對嚴寒氣候所引起的生理變化,研究對象為香港的考察隊員、探險船上的旅客、工作人員和因紐特人;主修中醫的鄧蕙盈則從中醫學角度去觀察不同人於極地的身體變化,雖然中西醫的觀察及研究方法不同,在互相交流下,他們都對自然及人體的相互關係有更深刻的體會。
考察團員剪輯了是次極地之旅的紀錄片,真實紀錄現場情況和隊員的心路歷程,請按此觀看:https://youtu.be/JTnobPokG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