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7年2月12日

中大研究顯示:學生在網上討論較課堂討論更具批判思考

2007年2月12日
分享
列印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趙明明教授(左)和博士研究生陳高偉先生(右)。

學生在網上討論表現與在課堂討論有何不同?香港中文大學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學生在網上討論會較課堂討論更具批判思考,更少受面子和他人身份地位等因素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可通過參與網上富爭議性話題的討論,更為充分的發揮批判思考,並藉此提高使用網絡的成效。

首個針對網上討論流程的統計研究

中大教育心理學系陳高偉先生和趙明明教授進行了首個針對網上討論流程的統計研究。數據來源於一個無教師調節、自由參與的網上數學討論區,由47位大學學生圍繞7個數學問題展開131項發帖。研究採用一種新型的動態多層次統計分析方法,該方法由趙教授和邱穩財博士於2005年創立。研究結果發表於《計算機與教育》國際權威期刊。

網上討論較課堂討論更具批判思考、更少關注面子、更為平等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有多於40%的網上討論發帖表現出批判思考。然而,根據趙教授對香港學校的研 究,學生在傳統課堂討論通常只有少於10%的發言表現出批判思考。

研究還發現,在網上討論時,學生批判他人觀點較少威脅到他人面子,而且會吸引更多學生響應,這和課堂討論有所不同。與此同時,在批判他人觀點時,有超過73% 的學生發帖提出了新的觀點和見解。

此外,學生在網上討論時很少偏向於接受地位較高學生(例如發帖較多者)的觀點,顯示他們在討論時 處於相對平等的位置。而在課堂討論,學生時常會偏向於聽從地位較高學生(例如成績較好者)的觀點。

家長和老師可幫助學生更好使用網絡

研究結果表明,家長和老師可鼓勵學生在網上更多參與富爭議性學術話題的討論,以充分發揮學生批判思考。具體來說,中大學者建議:

– 家長可鼓勵孩子多些瀏覽和參與以內容為中心的網上討論區,藉此提高孩子上網成效;

– 家長和老師注意緩和孩子和學生在網上與他人的社會人際關係衝突,以幫助他們集中於內容討論;

– 老師可利用網絡開展一些爭議性問題,例如無固定答案問題的討論。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趙明明教授(左)和博士研究生陳高偉先生(右)。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趙明明教授(左)和博士研究生陳高偉先生(右)。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