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研究知識份子在市區重建的角色獲歐洲規劃院校聯合會頒發「2015年最佳論文獎」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 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系主任伍美琴教授憑著論文《從香港到台北,探究知識份子在空間使用及市區重建的角色》,獲歐洲規劃院校聯合會(AESOP)頒發「2015年最佳論文獎」。伍教授於論文中比較了香港及台北的案例,分析不同知識份子在市區重建這議題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局限。她的論文曾於《規劃理論與實踐期刊》刊登。
伍教授在論文中,以香港嘉咸街及卑利街街市,以及台北寶藏巖作案例,探討不同知識份子在重建計劃中所擔當角色和其影響力。嘉咸街及卑利街街市是香港知名的露天市集,已有超過150年歷史;在2007年,香港市建局提出重建嘉咸街及卑利街街市,但引起不少民間團體關注。而台北寶藏巖原是一個由違法建築組成社區。台北市政府於1994年提出重建,亦引起不少民間團體反對。
伍教授表示,政府制度內外有兩類知識份子,分別是傾向維護政府制度與希望改變政府制度的知識份子。當政府擬規劃市區重建時,傾向維護政府制度的知識份子會利用其知識及權威,來支持當地政府進行市區重建,並提出相關方案。然而,希望改變政府制度的知識份子則對原方案有保留,他們強調文化及歷史元素在市區重建的重要性,積極向市民闡明有關地區的獨特價值,並提出新方案,以達致社會和空間公義。
從分析兩類知識份子對香港及台北兩地案例的影響,伍教授發現,希望改變政府制度的知識份子在市區重建議題上,擔當著重要角色。他們透過其學術研究推動大眾重新思想市區重建的意義,並提出新的方案,最終被採納,令該區的空間和特色得以承傳。
伍美琴教授表示︰「香港及台北在數十年前均經歷急速城市化。為了改善社區的居住環境,政府推行不同市區重建計劃。不過,這些計劃也引起公眾對保育的關注。兩地的知識份子也在這議題上意見分歧。透過討論兩地的經驗,我希望可以分析知識份子在政府體制內外的角色,讓政府更了解如何與當地知識份子溝通及合作。」
伍美琴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系主任、城市研究課程主任、未來城市研究所和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她是英國皇家規劃會會員、香港規劃師學會院士及香港城市設計學會學術顧問。她完成的研究共二十多項,著作繁多,涵蓋規劃、管治及亞太地區可持續發展議題。她的研究曾六度獲得香港規劃師學會的年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