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愛鄰「社」服務學習計劃3,000沙田、大埔、馬鞍山居民受惠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愛鄰『社』服務學習計劃」日前在校園舉行第二屆傑出服務嘉許禮曁分享會,獎勵在計劃中表現傑出的學生,並回顧過去一年的豐碩成果。是次典禮由計劃的督導委員會聯席主席、崇基學院神學院副院長關瑞文教授主持。
關教授於典禮上頒發多個獎項予在上年度愛鄰「社」計劃中表現傑出的學生,包括最熱心策劃並執行服務獎、最有號召力熱心策劃服務獎、最有心服務獎、最長服務時間獎、學生反思最深入服務學習項目等。
於過去一年,愛鄰「社」計劃與沙田、大埔及馬鞍山29間社會服務中心、學校、教會及醫院合作,完成了63個服務學習項目,參加的中大學生超過700人次,受惠人數逾2,500人次,服務總時數更接近12,000小時。
計劃的新焦點與方向
計劃的服務對象及服務形式多元化,包括與殘障及智障人士學習戶外攝影;在社區設置共融及傷健教育攤位;輔導家境困難、缺乏支援的中學生與家人相處之道及人生目標;為患有失智症或需社交支援的長者進行音樂治療;以及帶領弱勢家庭參與歷奇活動,藉此培養其正向的態度,促進家庭和諧等。
在嘉許禮上,關瑞文教授提到2014年香港年輕人對社會關懷的意識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因此下年度的愛鄰「社」計劃亦將有新的焦點與方向。除延續過去兩年有意義的服務學習項目外,計劃將召集中大學生於沙田區一個新建的小型公共屋邨,實踐社區整合理念,並研究貧窮社會的成因和解貧方法,如社區經濟、合作社等。
關教授感謝所有支持愛鄰「社」計劃的人士,包括周凱旋基金會的贊助,使中大學生得以從服務中學習,讓更多沙田、大埔及馬鞍山的街坊受惠;沈祖堯校長出任計劃的聯席主席,使計劃在校內得到廣泛關注;還有督導委員會的專家學者為計劃提供理論基礎、社福機構給予學生專業指導、中大學生的參與、鄰近社區街坊的支持,以及計劃的顧問、前任聯席主席盧龍光牧師於過去兩年為計劃奠下鞏固的基礎。關教授希望大家能繼續服務學習,朝着新方向進發,繼續堅實地愛人、敬天及愛神。
九中大生自發輔導基層家庭中學生
九名中大學生在愛鄰「社」計劃的支持下,籌辦「緣途有理」項目,為基層家庭的中三學生在學業及個人成長上給予支持和鼓勵。他們擔任中學生的學長,透過功課輔導及戶外同行體驗活動,一起對生活、價值觀等作出反思。其中一位中大學生劉浩德同學在分享會中表示:「雖然他們只有十四、五歲,我們有時還是選擇『放手』,讓他們自行探索,相信他們能夠照顧自己,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任。同行路上,我們一同學習用心欣賞身邊景物,不論多辛苦,都堅定地向目的地進發,更重要是學習感恩與分享。」受惠中學生之一、中華基督教會馮梁結紀念中學吳浩鈞同學亦表示:「在攀石活動中,起初我們都感到害怕,但在學長們不斷鼓勵下,最後我們所有人都成功攀上去了。這次體驗令我明白在沒有嘗試之前不能輕言放棄,因為只有試過後,才知道高處風景的美麗。我很感謝這班大哥哥大姐姐用課餘時間與我們溫習、聊天、交換日記及參與不同的活動,教曉我們生活的道理。」
打破固有觀念 達致長幼共融
中大學生在「“Old” Camp –長者自我挑戰之旅」項目中,為一班平均年齡達70歲的長者設計了一系列遊戲,又帶領他們參觀中大校園。此項目成功讓長者了解時下年青人的生活,並勇於嘗試新事物。學生在與長者的相處中,明白他們不但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在許多方面皆有獨到的經驗,亦喜歡與年青人分享。參與項目的中大生余欣蒨同學表示:「起初社區中心職員看到我們設計的活動後,曾擔心長者們的體力能否應付。沒料到他們玩得十分投入,反而是我們這些學生先露疲態。老友記真的比我們想像中有活力多了,在活動結束後還與我們相約去飲茶呢!」
計劃邀請了部分受惠長者、中小學生及南亞兒童出席嘉許禮暨分享會,見證計劃的成果。參與「手牽手互助計劃」項目的學生更與受惠兒童合力表演話劇,以表達小朋友於學習上有個別需要,期望得到別人理解的心態。
愛鄰「社」服務學習計劃將招募更多中大學生參加,並會加強訓練,為鄰近地區提供更完善的服務,讓更多有需要人士受惠。
關於「愛鄰『社』服務學習計劃」
中大於2012年獲周凱旋基金會慷慨捐助舉辦「愛鄰『社』服務學習計劃」,鼓勵學生自行籌劃或參與由社會服務機構發起的項目,集中服務鄰近大學的沙田、大埔及馬鞍山地區的弱勢社群,培養關愛社會的心志。計劃由周凱旋女士發起,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策劃及執行,並與位於沙田、大埔及馬鞍山的基督教社會服務機構及學校合作,安排資深社工為參與計劃的學生提供培訓。於過去兩年,共有1,200多人次中大學生參與此計劃,受惠人數逾5,000人次。
詳情請瀏覽中大「愛鄰『社』服務學習計劃」網頁:http://www.cuhk.edu.hk/love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