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研究揭示海岸帶濕地碳儲量較原先估計高逾兩成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一項研究發現紅樹林和其它海岸帶濕地的碳儲量較一般估計高出約23%。研究結果已於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4120-2),有助進一步確立「藍碳」生態對抵銷碳排放的重要性。
「藍碳」在抵銷人為碳排放有關鍵作用
紅樹林和其它海岸帶濕地例如鹽沼和海草床等一系列海岸植物生態,被科學家稱為「藍碳」。它們與「綠碳」,即陸地的綠色樹木和草原一樣,會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不同的是,「藍碳」大多埋藏於沉積物,而且「藍碳」生態環境使植物本身較難被分解,意味較少碳(二氧化碳)會重新釋放到大氣中,減低溫室效應。然而,近年的城市發展及海岸養殖業活動令紅樹林及其它海岸帶濕地迅速減少。深入了解「藍碳」的重要性,對制訂環保政策及方向十分重要。
修正濕地儲存碳密度估算
以往有研究指出「藍碳」的碳密度為「綠碳」的3至5 倍。這一結果是基於有機物質轉換為有機碳的轉換因子而估算。有機物質經過數小時高溫加熱後,當中的碳會以氣體形式釋放,加熱前後的重量差別便是該物質碳儲量的最方便估算。不過,以往的研究並沒考慮不同種類沉積物所導致的誤差。
中大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業教授及其博士後研究生歐陽曉光博士收集了其他國家的海岸帶濕地沉積物數據,並結合以往實地研究資料,通過比較分析及納入以前被忽略的成份(如腐木),估算出全球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碳儲量高達3.7至6.3 Pg(Pg相等於1015 克或10億噸),這一數字過去被低估了23%。
紅樹林毀林對碳排放的影響
城市發展、海岸養殖業和農業活動持續破壞紅樹林,特別在東南亞地區,砍伐紅樹林的情況特別嚴重。紅樹林消失不但會減少碳吸收,沉積物儲存的大量有機碳更會被重新釋放。
研究團隊結合全球紅樹林面積、紅樹林消失率和沉積物的碳儲量估算,推測自2000年起已導致每年碳排放量增加23.5 至 38.7 Tg (1 Tg 相等於 1012 克 或一百萬噸),等同450至750萬輛汽車圍繞地球行駛一圈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含量。因此,嚴格保護海岸帶濕地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如氣候變暖和海平面上升)的重要方向。
關於李成業教授
李成業教授的研究團隊專注於海岸帶濕地的生態系統生態學,包括碳循環和濕地保護。李教授現擔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樹林專家組的主席,負責統籌全球紅樹林風險評估及濕地瀕危動植物保育工作。
歐陽曉光博士於米埔濕地考察片段: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sFnX9bAicGYMtqhYe4gWpQNKUrtfj2GV/view?usp=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