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證實使用滲藥性支架治療冠心病可減低復發率及具成本效益
冠心病在世界各地是主要的健康問題。自六十年代起,它一直是本港的第二號殺手。冠心病的成因是輸送血液至心臟的動脈血管(冠狀動脈)收窄,繼而引發心絞痛甚至心臟病突發。現今治療冠心病主要倚靠藥物和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俗稱「通波仔」)。
本港每年進行超過五千宗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此項治療是利用心導管探入冠狀動脈內,藉著導管前端的氣球膨脹,以擴張已收窄的冠狀動脈,再置放支架以維持血管暢通。一直以來,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都是使用金屬支架。及至近年,一種新的支架— 滲藥性支架,漸漸廣受採用,它能減低冠狀動脈再次收窄的機會。然而,使用滲藥性支架在本港公立醫院是否符合成本效益仍具爭議,香港特區政府只為有財政困難的患者提供資助以置放金屬支架。直至現時,本港並沒有使用兩種支架的治療果效及成本效益的數據,以作比較。
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藥劑學院及心腦血管醫學研究所在余卓文教授和李詠恩教授的帶領下合作進行了一項研究,以比較冠心病患者使用金屬支架及滲藥性支架的治療成效及評估兩者的成本效益。該研究紀錄了558名於2005年1月至12月期間,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的患者資料,並進行一年的術後跟進。當中300名(54%)患者接受置放滲藥性支架,另外258名(46%)患者則接受置放金屬支架。一年後,資料顯示使用滲藥性支架的患者的死亡率為0.3%,比置放金屬支架的患者達4.7%的死亡率為低。此外,他們需要再次接受血管重建術的機會亦明顯較低,只有1.7%,而使用金屬支架的患者則有5%需要再次接受治療。雖然使用滲藥性支架的手術費用(港幣46,913元)比使用金屬支架(港幣31,991元)昂貴,但使用金屬支架的患者的初次住院、覆診及再次接受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的費用則較高,抵銷了較低的手術費用。總括來說,使用滲藥性支架的一年總支出比使用金屬支架僅多港幣2,749元。
本研究首次證明於本港的公立醫院使用滲藥性支架具成本效益,它不僅減低病人於術後的12個月內再要接受治療的機會,還降低死亡率。因此,我們建議政府在考慮資助有需要接受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以治療冠心病的財困病人時,應考慮資助其置放滲藥性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