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0年4月8日

中大研究證實雙抗血小板治療比單用阿士匹靈更有效減少血栓塞及預防再次中風

2010年4月8日
分享
列印

(左起)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名譽臨床導師蘇藹欣醫生及中大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黃家星教授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 名譽臨床導師蘇藹欣醫生講解貫穿顱內超聲波技術如何檢測微栓子

缺血性中風是指因腦血管阻塞而導致腦功能障礙,可造成永久殘障如癱瘓、麻痺、說話混沌和吞嚥困難等。中風是引致成人殘障的最主要成因,亦是全球第三大致命原因。在病理生理學的角度,亞洲人口有一種獨特的中風成因,三分之一至半數的缺血性中風是由顱內血管狹窄所引起,而西方人口則只有8-10%受此因素而引致中風。現時,醫學界仍未有足夠的臨床研究去針對治療這種亞洲人口常見的中風成因。

在2003年至2008年間,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領導亞洲多間中風中心及英國的實驗室,合作進行了一項名為CLAIR的研究,以探討雙抗血小板治療(即氯吡格雷硫及阿士匹靈)對預防顱內血管狹窄所引起微栓子脫落而導致早期急性缺血性中風的效用。

這項多中心試驗共招募了98名來自香港、新加坡、內地、泰國和馬來西亞的急性缺血性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性發作的病人作研究,他們皆透過貫穿顱內超聲波技術和微栓子檢測,被診斷出有大動脈狹窄症狀。經隨機抽樣,這批病人被分為兩組,第一組共46名病人接受了七天的雙抗血小板治療(氯吡格雷硫及阿士匹靈);另外的52名病人則只接受阿士匹靈治療。兩組病人在入院後的第二天及第七天都進行了貫穿顱內超聲波檢查。所有數據由英國的倫敦大學聖喬治學院實驗室作統一處理,並進行分析。

在第二天,接受雙抗血小板治療的病人(31.1%)比只接受阿士匹靈治療的患者(54%)相對較少出現微栓子信號。此外,接受雙抗血小板治療病人的平均微栓子數目(0.5)亦比只接受阿士匹靈治療的患者(2.2)較少;而雙抗血小板治療的效用可持續至入院後的第七天。在這七天裡,接受雙抗血小板治療的病人皆沒有再出現缺血性中風;相反,只接受阿士匹靈治療的患者當中,則有兩人復發。相比阿士匹靈的單一治療,接受雙抗血小板治療的病人並沒有額外的嚴重不良反應。沒有病人因治療而出現嚴重的全身或顱內出血,但雙抗血小板治療組別中,有兩名病人出現輕微皮下出血。

這項研究證明短期的雙抗血小板治療(氯吡格雷硫及阿士匹靈)比單用阿士匹靈更有效減低因顱內血管狹窄而引致的微栓子。綜合CLAIR和其他已發表的研究分析結果證實,雙抗血小板治療能降低再中風的風險達6%。每16名接受七天雙抗血小板治療的病人,已經可以防止一次再中風。有關研究結果已刊登於4月份的國際刺針腦神經病學權威雜誌Lancet Neurology的網頁。



(左起)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名譽臨床導師蘇藹欣醫生及中大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黃家星教授

(左起)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名譽臨床導師蘇藹欣醫生及中大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黃家星教授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
名譽臨床導師蘇藹欣醫生講解貫穿顱內超聲波技術如何檢測微栓子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 名譽臨床導師蘇藹欣醫生講解貫穿顱內超聲波技術如何檢測微栓子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