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證實無創技術準確度高逾六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免肝活檢
非酒精性脂肪肝 (脂肪肝) 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病,若延誤診治,患者的病情有可能會逐步惡化致肝硬化和肝癌。在亞洲,約15%至30%的人口屬脂肪肝患者,脂肪肝與肥胖及糖尿病有密切關係,患者一般能透過驗血或超聲波確診是否患病。而脂肪肝惡化至肝硬化必先經過肝纖維化此階段,因此準確評估肝纖維化有助醫生和患者預測病情。
傳統上,肝活檢是評估肝纖維化最準確的方法。醫生會將一支幼針由右邊胸部插入肝臟,抽取約二厘米長的肝活組織在顯微鏡下檢驗。病人可能會感到痛楚,亦有少量出血的風險。在每千名病人當中,平均有三位可能會出現內出血。因此,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肝臟護理中心於2007年引進了無創肝纖維化掃瞄器來量度肝臟硬度,肝纖維化越嚴重,肝硬度指數便越高。這項技術運用在肝炎患者身上的準確度極高,惟對於脂肪肝患者的成效,則尚未被確認。
有見及此,中心與法國波爾多大學於2009年合作進行了一項研究,測試此掃瞄器量度脂肪肝患者肝纖維化的準確度。參與研究的246位脂肪肝患者先以肝纖維化掃瞄量度肝硬度,並根據結果評估肝纖維化程度,其後每名患者均會接受肝活檢來確定病情。把掃瞄後評估得出的結果,與肝活檢確診的結果作比較,便可計算出肝纖維化掃瞄的準確度。
肝活檢結果顯示,在246位患者中,190位確診為輕微肝纖維化,另外56 位確診為嚴重肝纖維化。我們利用肝纖維化掃瞄的結果,透過統計學分析,計算出肝硬度指數7.9度(7.9kPa)為最佳預測輕微或嚴重肝纖維化的分界線。在246位患者中,共有148(60%)位患者的肝硬度指數在此界線以下,故界定為輕微肝纖維化。比較這批患者的肝活檢結果後,發現肝纖維化掃瞄結果與肝活檢有97%相同。換言之,肝纖維化掃瞄的準確度為97%,這批患者能夠不接受肝活檢下,以接近相同準確度的無創方式診斷肝纖維化程度,免除不必要的風險與成本。
餘下的98(40%)位患者的肝硬度指數在7.9度以上,被界定為患有嚴重肝纖維化。在對比這組患者的肝活檢結果後,發現肝纖維化掃瞄準確度為52%,這些患者需要作進一步檢查,才可確診病情。
是次研究證實了肝纖維化掃瞄能可靠及準確地評估脂肪肝患者的肝纖維化程度,使60%脂肪肝患者免除進行肝活檢,減低非必要的風險。因此,中大肝臟護理中心建議,脂肪肝患者以肝纖維化掃瞄作為第一線檢查工具,評估肝纖維化程度,只有在結果未能確定時,患者才需要考慮接受肝活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