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5年4月30日

中大項目榮獲202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獎「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年度研究獎」

2025年4月30日
分享
列印

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鍾宏亮教授(左一)領導的項目「梅子林復育計劃:透過協作修復推動可持續地方營造的鄉村振興原型」榮獲202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獎「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年度研究」獎。

項目透過協作修復,活化擁有360年歷史的梅子林荒廢客家村落,為香港乃至其他地區提供了嶄新的可持續鄉村振興模式。

第一階段:壁畫屋修復

第二階段:老屋活化為「众舍」

老屋庭院:修復後舊夯土牆(左)與新建夯土牆(右)及由義工共創的升級再造磚與屋瓦地台

老屋正廳:修復後舊夯土牆(左)與閣樓及木製牆櫃(右)

老屋「四水歸堂」:保留原有磚牆,新建夯土牆及開向庭院的木窗

老屋「四水歸堂」:保留原有花崗岩鋪地,半戶外柴火廚房與新裝生態廁所

老屋正廳:回望「四水歸堂」,屋頂共創藝術燈飾裝置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鍾宏亮教授領導的「梅子林復育計劃:透過協作修復推動可持續地方營造的鄉村振興原型」項目,榮獲202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獎「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年度研究獎」。該項目展現大學透過文化遺產保育研究及探索創新社區參與模式,積極應對社會重大挑戰。

該項目成功活化擁有360年歷史的梅子林荒廢客家村落,為香港乃至其他地區提供嶄新的可持續鄉村振興模式。項目以協作修復為核心,並分階段進行:在第一階段,項目團隊記錄了村落的形態與文化遺產,並以「就地取材」、「輕巧建築」和「共創參與」的原則,成功修復「老屋」及「壁畫屋」兩座荒廢建築。第二階段則結合傳統建築工藝與現代技術,將「老屋」重新定位為社區合作社「众舍」,並將其發展為中大的教育研究基地,開啟了大學與鄉村合作的新篇章。四年來,項目已動員超過250位村民、義工、學生及非政府組織成員參與,帶動了更多自發性的修復行動,為可持續地方營造方式樹立全新典範。

鍾教授表示:「我們深感榮幸能獲得泰晤士高等教育的認可。這項殊榮不僅肯定了我們團隊的努力,更彰顯了社區為本及可持續復育模式的重要性。我們期望項目能啟發香港乃至全球展開更多村落修復計劃。」

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獎是表彰亞洲高等教育界卓越領導、院校成就及創新的重要國際平台。今年的大獎共收到超過500份來自亞洲各地院校的參賽作品,經評選後共有80個項目入圍。

在中大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及社會科學院的支持下,鍾教授擔任中大城鄉復育及可持續地方營造研究中心的創始主任,帶領多學科團隊推動城市及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他的研究聚焦於再生方法,涵蓋鄉村保育和共創地方營造。自2019年起,鍾教授的城鄉復育研究著重跨學科行動研究、持份者合作及具有社會影響力的韌性發展。他在香港的項目包括谷埔、榕樹凹及大嶼山等其他鄉村,其團隊亦正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以推動在中國內地及更廣泛地區的項目發展。

 



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鍾宏亮教授(左一)領導的項目「梅子林復育計劃:透過協作修復推動可持續地方營造的鄉村振興原型」榮獲202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獎「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年度研究」獎。

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鍾宏亮教授(左一)領導的項目「梅子林復育計劃:透過協作修復推動可持續地方營造的鄉村振興原型」榮獲202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獎「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年度研究」獎。

 

項目透過協作修復,活化擁有360年歷史的梅子林荒廢客家村落,為香港乃至其他地區提供了嶄新的可持續鄉村振興模式。

項目透過協作修復,活化擁有360年歷史的梅子林荒廢客家村落,為香港乃至其他地區提供了嶄新的可持續鄉村振興模式。

 

第一階段:壁畫屋修復

第一階段:壁畫屋修復

 

第二階段:老屋活化為「众舍」

第二階段:老屋活化為「众舍」

 

老屋庭院:修復後舊夯土牆(左)與新建夯土牆(右)及由義工共創的升級再造磚與屋瓦地台

老屋庭院:修復後舊夯土牆(左)與新建夯土牆(右)及由義工共創的升級再造磚與屋瓦地台

 

老屋正廳:修復後舊夯土牆(左)與閣樓及木製牆櫃(右)

老屋正廳:修復後舊夯土牆(左)與閣樓及木製牆櫃(右)

 

老屋「四水歸堂」:保留原有磚牆,新建夯土牆及開向庭院的木窗

老屋「四水歸堂」:保留原有磚牆,新建夯土牆及開向庭院的木窗

 

老屋「四水歸堂」:保留原有花崗岩鋪地,半戶外柴火廚房與新裝生態廁所

老屋「四水歸堂」:保留原有花崗岩鋪地,半戶外柴火廚房與新裝生態廁所

 

老屋正廳:回望「四水歸堂」,屋頂共創藝術燈飾裝置

老屋正廳:回望「四水歸堂」,屋頂共創藝術燈飾裝置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