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呂志和博士創新醫學傑出教授公開講座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教授主講「iPS幹細胞與再生醫學」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呂志和創新醫學研究所邀得201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及2008年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得主、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所長山中伸彌教授出任呂志和博士創新醫學傑出教授,並於昨天(11月17日)舉行公開講座,講題為「iPS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中大副校長張妙清教授及霍泰輝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及呂志和創新醫學研究所所長陳家亮教授、呂志和創新醫學研究所運動醫學和再生科技(SMART)召集人陳啟明教授、呂志和基金有限公司代表,以及逾三百名人士出席講座。
iPS幹細胞全名為誘導多分化潛能幹細胞,最初是由老鼠和人類的「皮膚成纖維細胞」通過引入四種特定的轉錄因子基因製造而成。這種細胞具有無限增生與多向分化的能力,被認為蘊藏巨大的醫藥應用潛能。iPS幹細胞及由它分化而來的目標細胞或組織,對再生醫學、疾病重塑、藥物篩選及個人化醫學等各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iPS幹細胞另一個令人矚目的特點是它可以從任何個體中產生,包括病人的自體細胞。山中伸彌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於2006年成功應用老鼠細胞製造iPS幹細胞,並於翌年成功製造源自人類的iPS幹細胞。使用這種細胞不僅免除了宿主在接受移植後發生免疫排斥等情況,亦不會涉及應用人類胚胎細胞的倫理問題。
山中教授致力研究將iPS幹細胞技術標準化,為臨床應用的iPS幹細胞制定分級標準,包括提供明確的細胞來源準則、誘導因素及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控制方法。近年來,有關iPS幹細胞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的研究均取得重大進展,包括角膜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及帕金遜病等,進一步推動以iPS幹細胞為基礎的再生醫學研究發展。
山中教授在iPS幹細胞研究上的嶄新突破和卓越成就,使其屢獲國際殊榮,當中包括2008年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2009年美國拉斯克獎(Albert Lasker Basic Medical Research Award)、2010年第一百屆恩賜賞・日本學士院賞(Imperial Prize and Japan Academy Prize)、第二十六屆京都獎(Kyoto Prize in Advanced Technology),以及201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2011年,山中教授更獲美國國家科學院頒授外籍院士榮銜。
關於呂志和博士創新醫學傑出教授公開講座
承蒙呂志和基金有限公司的慷慨資助,中大於2012年成立呂志和創新醫學研究所,致力發展三個領域,包括大腦研究和創新性神經科學(BRAIN – Brian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Neuroscience)、運動醫學和再生科技(SMART – Sports Medicine And Regenerative Technology),以及心血管發展、研究和教育(CARE – Cardiovascular Advancement, Research and Education)。研究所以中大醫學院和其他學院組成的跨學科研究團隊為首,與國際上首屈一指的研究夥伴合作,共同推動創新醫學研究,促進人類福祉。研究所每年邀請醫學界中在BRAIN、SMART或CARE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學者擔任「呂志和博士創新醫學傑出教授」,蒞校作學術交流及主持公開講座。2014年1月,「呂志和博士創新醫學傑出教授」由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I)醫學院腦神經學系副主任(研究)Steven Cramer教授出任,其公開講座主題為「腦中風後的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