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7年5月15日

中大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舉辦論壇探討本港「轉廢為能」對策

2017年5月15日
分享
列印

(左起)中大伍宜孫書院校園環境委員會主席鄒桂昌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系主任容家富博士、中大協理副校長馮通教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保護署副署長郭黃穎琦女士、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顧問馬耀華博士,以及中大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總監楊詩詩女士。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保護署副署長郭黃穎琦女士發表主題演講。

講者及與會者在問答環節中深入分享和交流。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上周六(5月13日)舉辦環境及氣候論壇系列之「轉廢為能」論壇,邀請來自不同界別的專家討論如何在香港實踐及發展轉化廢物為能源的方案。論壇吸引了近120名來自公私營機構、各區學校和大專院校人士出席並參與討論。 

處理不同廢物的過程可以產生有用的副產品,例如在處理污泥及都市固體廢物時,透過應用相關的技術,便可產生能源並回收再用。現時全港最大的轉廢為能設施「源.區」已於2016年啟用,可回收焚化過程中產生的熱能並轉化為電力;另外,兩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將分別在2017年底和2021年落成啟用,透過生物處理技術將有機廢物轉化成有用的堆肥產品和可回收能源的生物氣。 

是次「轉廢為能」論壇邀得環境保護署副署長郭黃穎琦女士擔任主講嘉賓,其他嘉賓講者包括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顧問馬耀華博士和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系主任容家富博士,並由中大伍宜孫書院校園環境委員會主席鄒桂昌教授擔任論壇主持。 

郭女士在論壇上指出,香港作為對環境負責的國際城市,必須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各種挑戰作好準備,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載述香港2030年減少碳排放的新目標,以及有關各方為達到這目標而共同制訂的整體策略和協調計劃。除此之外,「轉廢為能」是一個有利於整個社會的重要策略。例如,位於屯門稱為「源‧區」的污泥處理設施配備了先進的設施,將焚燒產生的熱能轉化為電力。除了滿足處理設施的電力需求,剩餘電力將輸出到電力網。而即將落成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一期將成為香港「轉廢為能」的另一個重要里程碑。政府會繼續利用市場的專業知識和理念,推行更多轉廢為能的措施。通過從廢物流中回收有用的資源,我們將節省碳排放量,以及進一步促進廢物管理技術的發展。 

在問答環節中,多位與會者就「轉廢為能」的可行性踴躍提問,並與講者進行深入的分享和交流,各方都獲益良多。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Gaia

中大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捐助港幣七千萬元,於2012年推出一個為期五年的社區參與計劃──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透過舉辦公眾教育活動,及與學校和非政府機構結成「減碳伙伴」,促進社區環境保育及可持續發展工作,協助香港締造可持續發展的美好將來。 

「環境及氣候論壇系列」是計劃的重點項目之一。近年社會各界對香港環保發展日益關注,政府積極探討多項政策,力求改善環境問題。地球保源行動每季就不同議題舉辦論壇,邀請各界專家和公眾一起探討香港及全球的環境及氣候問題,藉此開拓環保新思維,尋求解決方法。 

地球保源行動成立的「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是全球第一所以氣候變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免費開放予公眾,館內展出香港著名探險家李樂詩博士多年來在「三極」(北極、南極、珠穆朗瑪峰)所搜集的珍貴資料和照片,以及中大在環境、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多項創新研究,並介紹馬會對改善香港環境的支持、參與和貢獻。 

如欲了解更多關於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的資訊,請瀏覽www.cuhk.edu.hk/gaia



(左起)中大伍宜孫書院校園環境委員會主席鄒桂昌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系主任容家富博士、中大協理副校長馮通教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保護署副署長郭黃穎琦女士、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顧問馬耀華博士,以及中大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總監楊詩詩女士。

(左起)中大伍宜孫書院校園環境委員會主席鄒桂昌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系主任容家富博士、中大協理副校長馮通教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保護署副署長郭黃穎琦女士、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顧問馬耀華博士,以及中大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總監楊詩詩女士。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保護署副署長郭黃穎琦女士發表主題演講。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保護署副署長郭黃穎琦女士發表主題演講。

 

講者及與會者在問答環節中深入分享和交流。

講者及與會者在問答環節中深入分享和交流。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