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學前數學:操作式和多元化》課程促進發展幼童的數學邏輯思維
香港學前數學教育一直受制於中、西方不同課程模式的傳統觀念影響,以致不能健全地發展,不同學校更有以下兩種極端取向:有些學校只靠零碎的遊戲活動教授數學概念,成效備受質疑;另一些學校則過早向幼兒教授小學程度的數學課程,揠苗助長。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教育心理學系系主任侯傑泰教授在為《操作式學前數學》一書所撰寫的序中指出:「雖然在多個國際比較大型的研究中,香港、臺灣及其他亞洲地區的小孩子在數學方面的表現較好,但仍被許多中外學者嘲笑,認為中國的教學法只強調操練,不值得學習。」
有見及此,中大教育心理學系成子娟教授根據兩歲半至八歲幼兒的認知特徵和需要,在十年前展開研究,設計了一套名為《學前數學:操作式和多元化》的課程,並曾先後於二零零零年及零五年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資助超逾四百三十萬港元,用以開展學前教育的研究工作,並設計創新及高應用性的學前數學課程。
在優質教育基金第二次的資助下,由二零零六年七月開始,共有76間學校參與計劃,成功培訓近870名幼稚園老師,約八千名幼兒受惠。透過校長會、教師培訓班、教師指導工作坊、教學視導等途徑,參與培訓的老師得以掌握並實踐課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學方法。
中大今天(七月十八日)向超過三百名學前教育工作者發佈課程的研究成果,多位曾參與計劃的幼稚園校長、主任及老師更於發佈會上分享經驗和心得。成子娟教授表示:「『操作式學前數學』能有效幫助幼兒發展數學邏輯思維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課程的優勝之處,是它並不單單要求導師教授數學知識,而是著重培養觀察、分析、比較、想像和推理等思維能力。」此外,課程重視數學的內在邏輯關係,並綜合不同學科的內容,以多元化的形式教授(見附錄)。例如:傳統幼稚園老師教授兒童認識數字1至10時,一般會要求學生認讀數字和配對數量。但在「操作式學前數學」的課程裏,成教授設計了一系列的數字國王童話故事,讓幼兒從閱讀故事中理解數與量的關係。
成教授感謝中大、中大教育學院院長李子建教授和學系的同事,以及香港教育學院對計劃的支持,使課程得以順利推行。藍如溪盛成皿教育基金邊耀良幼稚園劉倩雯老師表示:「我們幼時接受的數學教育是割裂的,學習數學就是純粹地學習數學,不涉其他元素。但『操作式學前數學』課程鼓勵我透過語文及故事,將數學概念帶給幼童,令他們明白數學其實並不沉悶,更可應用於故事或日常生活中。」
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幼稚園駱燕微老師亦表示:「傳統教法的確比較難解釋數學抽象的概念,亦較難引起小朋友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但透過『操作式學前數學』課程,小朋友有機會身體力行去解決數學難題,數字便變得不再抽象難明。」
透過工作坊的培訓及教學,老師可增加對幼兒認知發展的認識,進一步提升教學技巧。因此,「操作式學前數學」計劃有助提升參與學校的教學質素,促進幼童的數學邏輯思維,為香港學前數學教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