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合辦「世界氣象組織世界天氣研究計劃第四屆國際臨近預報及超短期預報專題研討會」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聯同世界氣象組織世界天氣研究計劃、香港天文台及香港氣象學會,於7月25至29日在中大合辦「世界氣象組織世界天氣研究計劃第四屆國際臨近預報及超短期預報專題研討會」。
該研討會首次在亞洲地區舉行,並獲中大學術及專業會議基金慷慨捐助。是次研討會以「從臨近預報和中尺度模式科學至服務」為主題。逾12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及與會者分享及交流有關臨近預報的研究成果。臨近預報一般是指透過氣象數據及高精度快速更新的氣象產品,對未來數小時具重大影響的天氣變化作出預測,並提供相關預報服務。
大會邀得世界氣象組織秘書處及研究司大氣研究和環境分司Alexander Baklanov教授、世界氣象組織世界天氣研究計劃臨近預報及中尺度研究工作小組聯合主席Jeanette Onvlee博士、香港天文台台長及世界氣象組織航空氣象學委員會主席岑智明先生,和中大協理副校長及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馮通教授擔任開幕禮的主禮嘉賓。
馮教授致歡迎辭時表示:「惡劣天氣事件的發生嚴重影響我們的社會和經濟活動,而惡劣天氣事件的臨近預報及超短期預報,對預報員和決策制定者仍然是一個挑戰,因此提高此類短期預報的準確性對社會意義重大。」Alexander Baklanov教授表示:「世界氣象組織世界天氣研究計劃涵蓋社會正面臨的多方面挑戰,包括極端天氣、水文、城市化和新技術。世界天氣研究計劃的工作小組正展開具重大影響的天氣、極地預報及季節內和季節平均預報的研究項目。」
於為期5天的研討會中,出席會議的專家及與會者就以下專題發表研究報告,當中包括:重大影響天氣事件超短期預報;新型觀測儀器;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數據同化、集成預報;臨近預報與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融合;城市氣象學;從臨近預報與超短期預報科學到服務轉移;惡劣天氣預報在公共天氣服務、交通、公共設施中的應用;檢驗與驗證;社會經濟影響;以及世界天氣研究計劃的預報示範項目及研究發展項目。
今年研討會的其中一個專題為航空臨近預報,專門討論「航空研究示範項目」。該項目是世界天氣研究計劃和航空氣象學委員會的合作項目,旨在展示臨近預報及高分辨率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技術如何支援在未來15年或以上於全球逐步展開的新一代航空服務。另外,與其相關的一個為期3天的培訓工作坊亦於7月20至22日在中大舉行。約30位參加者接受關於最新的臨近預報及中尺度模式技術培訓,針對航空業界對0-6小時臨近預報的需求,提高航空氣象服務的能力。
自2005年起,臨近預報及超短期預報專題研討會每隔3至4年於世界各地舉行。過往三屆的研討會分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2012年)、加拿大惠斯勒(2009年)及法國土魯斯(2005年)舉行。
世界氣象組織
世界氣象組織屬聯合國專門機構,由191個國家及地區組成,是聯合國系統有關地球大氣現狀和特性,它與海洋的相互作用,它產生的氣候及由此形成的水資源的分佈方面的權威機構。鑒於天氣、氣候和水循環無國界,全球性國際合作對氣象和業務水文的發展以及通過它們的應用產生效益十分重要。世界氣象組織為這一國際合作提供了框架。
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自2011年成立,旨在推廣跨學科研究和教育,並匯聚中大各相關領域的優勢,建立協同效應,發展策略研究項目。研究所的六大發展項目包括:
• 氣候變化、環境監測與管理計劃
• 能源技術及節能計劃
• 可持續城市設計及公共衞生計劃
• 環境政策與管治計劃
• 中國環境計劃
• 社區外展計劃(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
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會與業界、政府、非政府機構及社區持份者緊密合作,共同為下一代締造更美好環境。
如欲了解更多關於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資訊,請瀏覽www.cuhk.edu.hk/i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