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4年6月20日

中大舉辦研討會探討香港聾人教育新方向

2014年6月20日
分享
列印

中大副校長霍泰輝教授(左)致送紀念品予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經理廖錦霞小姐。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中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於6月19日至21日在中大校園舉辦「2014 手語雙語及聾人教育研討會」。中大副校長霍泰輝教授、文學院副院長賴品超教授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經理廖錦霞小姐於昨天(6月19日)主持開幕儀式,為一連三日的研討會揭開序幕。 

霍泰輝副校長致辭時表示:「現今學術研究的價值,除了考慮其可帶出的新發現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應用這些新發現來造福社會。中大的手語語言學研究正正體現了這一點,為香港提供一個重新檢視手語在聾人教育中的角色和定位的機會。」 

近年,聾人學校開始使用「手語雙語模式」去培養和教育聾童,主流學校亦逐漸引入「手語雙語模式」去支援聾生的課堂學習。然而,很多聾童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仍然對學習手語會否影響聾童的口語發展及學業成績感到疑惑。 

針對以上問題,是次研討會集中探討在聾校和主流學校實施手語雙語的要素,希望為聾人教育研究帶出新方向。超過二百名來自不同學術背景的本地和海外學者、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參與是次研討會,聽取由本地及海外手語語言學和聾人教育專家所發表有關「語言輸入」、「語言發展與語言評估」、「手語雙語計劃中的聾教師的角色」、「主流環境下的聾人教育」等主題的演講。 

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06年近6,500萬的慷慨捐助,中心得以推行「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計劃),包括為有0-3歲聾童及家長開設的嬰兒手語班、為學前聾童開設的手語雙語中文閱讀計劃,以及在幼稚園和小學的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計劃亦發展出一系列支援聾童及健聽兒童的學習資源,包括有助中文語法的圖書、言語感知訓練的手冊、視覺及多感觀教材、手語評估及網上中文評估等。 

經過八年的試驗和實踐,中心已具備豐富的經驗和見解,發現教育聾童的最適條件就是實行「手語雙語」和「共融教育」這兩個方針。當中決定性的因素是(一) 以手語和口語讓聾生和健聽生同時在主流學校中接受教育;和 (二) 把一個小組的聾生,而非個別聾生,安排到同一個課室中和健聽學生一同接受健聽老師和聾人老師的協作教學。 

以持續評估得出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這個豐富的環境語言下學習的聾生,其口語和讀寫能力普遍能增長至滿意水平。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更是持續進步,手語並沒有對口語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在最近的一個調查顯示,計劃中的聾生有能力在成績上超越於其他單獨在主流學校就讀的聾生。更令人欣慰的是,在班級上共同平等成長的聾生和健聽生,都能欣賞個別差異,接受「聾」和「手語」並非缺陷,而是培養社會共融的力量。 

「手語雙語模式」得到許多本地機構和組織的支持,包括眾多聾人組織、家長協會,以及不同的專業服務機構和研究中心,如勞工及福利局康復諮詢委員會、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等政府組織。同時,許多立法議員也對「手語雙語模式」表示支持。

隨著「手語雙語模式」的成功消息傳向全世界,許多國家包括荷蘭、台灣、日本、中國大陸、斯里蘭卡、柬埔寨、印尼、土耳其、美國等的聾人教育研究者,都前來參觀計劃,希望獲得對該模式更深的見解,以指導當地計劃的發展。 

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從1993年開始得到香港研究資助局的研究撥款、大學直接撥款及其他捐助,以發展手語語言學的研究工作。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於2003年在中大正式成立,乃亞太區第一所專注在手語語言學研究及聾人訓練的中心。 

中心不僅參與國際性的合作研究,同時也在統籌很多亞洲聾人機構的研究培訓工作。正在進行中的亞洲手語語言學研究及培訓計劃,將會使亞洲的聾人和健聽人共同得益,並支持亞洲各大學在手語語言學方面的發展。 

網站:http://www.cslds.org/  
電郵:cslds@arts.cuhk.edu.hk
電話:3943 4178



中大副校長霍泰輝教授(左)致送紀念品予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經理廖錦霞小姐。

中大副校長霍泰輝教授(左)致送紀念品予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經理廖錦霞小姐。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