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5年4月3日

中大「再生園」平頂 創新科技建設可持續校園

2025年4月3日
分享
列印

中大「再生園」日前舉行平頂儀式。

中大建築學院高級講師Adam Fingrut表示,項目的建築結構以複雜,不對稱的幾何結構組成,將流線形設計融入中大山城景觀,展現建築設計的包容性。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劉達銘教授指,CU-Brick為建造業帶來更高的彈性與效率。

中大團隊首次於本港建築項目應用CU-Brick,在中大校園建造「再生園」。

「再生園」預計於下半年啟用,為中大師生提供具環保及休憩功能的社區共享空間,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再生園」日前舉行平頂儀式。該項目由中大社會責任及可持續發展處、建築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及建造與建築學機器人中心合作策劃,坐落於校園本部,毗鄰潤昌堂。「再生園」採用嶄新建築技術「自動化線控機械人CU-Brick」建造,標誌著智能建造技術在校園建設的應用,以及大學對建設可持續校園的實踐。

跨學科協作構建創新建築

「再生園」總建築設計師、CU-Brick研究合作夥伴兼中大建築學院高級講師Adam Fingrut先生表示:「『再生園』的建築結構由複雜、不對稱的幾何形狀組成,將流線形設計融入中大山城景觀。此項目專為配合CU-Brick系統而設計,團隊只需提供電腦數據,便能完成複雜的施工程序。CU-Brick系統正改變建築師傳統的工作模式,透過重新思考數據分析和運算工具的功能,有助提升傳統建築技術,為我們未來的環境,探索嶄新設計的可能性。」

負責研發CU-Brick的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劉達銘教授表示:「中大團隊首次於本港建築項目應用CU-Brick,建造『再生園』。CU-Brick與傳統機械臂相比,不僅可以精準地建造出複雜建築,更能在戶外及多變環境中操作,為建造業帶來更高的彈性與效率。團隊希望將技術應用於藝術建築和複雜結構工程等項目,協助建築師實現更多創意設計,傳承多元建築工藝。」

「再生園」預計於今年下半年啟用,屆時將為中大師生提供集環保教育、資源回收,及低碳休閒與社區互動於一體的共享空間,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中大「再生園」日前舉行平頂儀式。

中大「再生園」日前舉行平頂儀式。

 

中大建築學院高級講師Adam Fingrut表示,項目的建築結構以複雜,不對稱的幾何結構組成,將流線形設計融入中大山城景觀,展現建築設計的包容性。

中大建築學院高級講師Adam Fingrut表示,項目的建築結構以複雜,不對稱的幾何結構組成,將流線形設計融入中大山城景觀,展現建築設計的包容性。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劉達銘教授指,CU-Brick為建造業帶來更高的彈性與效率。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劉達銘教授指,CU-Brick為建造業帶來更高的彈性與效率。

 

中大團隊首次於本港建築項目應用CU-Brick,在中大校園建造「再生園」。

中大團隊首次於本港建築項目應用CU-Brick,在中大校園建造「再生園」。

 

「再生園」預計於下半年啟用,為中大師生提供具環保及休憩功能的社區共享空間,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再生園」預計於下半年啟用,為中大師生提供具環保及休憩功能的社區共享空間,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