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工程學院開發全新成像方法提升三維成像速度 促進生物醫學領域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陳世祈教授及其團隊,結合壓縮感知演算法與數碼全息顯微鏡,開發了一種高速成像方法,在1秒內即可完成對三維樣品的雙光子螢光成像,速度是傳統點掃描方法的3至5倍。相關研究成果近日於著名期刊《Optics Letters》發表。
由於神經活動一般在十毫秒量級的時間內完成,傳統的顯微鏡難以直接觀察這些現象;而這種新型並基於壓縮感知的雙光子顯微鏡,則可以用於對生物的神經分布進行三維成像,並同時觀察幾百個神經元的活動。
新多焦點鐳射掃描法 打破雙光子顯微鏡掃描速度限制
雙光子顯微鏡利用匯聚的紅外超快脈衝鐳射在樣品中,與螢光標貼互動以製成圖像,並已經廣泛應用於生物學研究中。與常規顯微鏡比較,雙光子顯微鏡能夠在深達1毫米的活體組織中進行高解析度三維成像。然而,由於螢光訊號十分微弱,使雙光子顯微鏡的成像速度受到限制。
為了提升掃描速度,研究團隊開發了基於數字微鏡器件的多焦點鐳射掃描方法。這項研究解決了數位微鏡器件無法調製超快鐳射的問題,使之能被集成及應用於超光鐳射光束整形、脈衝整形,以及雙光子成像中。
數字微鏡器件將鐳射匯聚到樣本隨機選擇的30個光點位置上,每個光點的位置和強度由數字微鏡器件上投射的二進位全息圖控制。在每次測量時,數字微鏡器件更新其投射的二值全息圖以改變每個焦點的位置,並使用單像素檢測器記錄雙光子螢光的強度。數字微鏡多焦點掃描較傳統機械式掃描更靈活快捷,惟掃描速度仍然受制於數字微鏡器件的刷新率。
結合壓縮感知演算法 進一步提升成像速度
研究人員在這個研究中,通過結合壓縮感知演算法與數碼全息顯微鏡,進一步提高了成像速度。這種方法將圖像測量和壓縮「同步進行」,在較少的測量次數下即可完成圖像採集,隨後使用算法從測量結果中重建圖像。這種方法用於雙光子顯微鏡時,可以將測量次數減少70%至90%。
通過模擬實驗確定新方法的效果與參數後,研究人員用雙光子成像實驗測試了這種新的方法,證明了該技術能夠實現高速及高品質的三維成像。例如,此方法只需0.55秒對花粉進行三維成像,相比之下傳統的逐點掃描相同圖像則只需2.2秒。
陳世祈教授表示:「這個方法可以將成像速度提升3至5倍,並保持同等的解析度。我們相信這種新方法可以讓生物與醫學領域例如光遺傳學有新發現。團隊正努力進一步提高重建演算法的速度和圖像質素,並計劃將數字微鏡器件與其他先進的成像技術結合使用,以進行對更深層組織的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