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1年8月18日
中大教育學院公布「中學後非學位教育之經濟回報」研究結果高級文憑及副學士課程發展空間寬闊
2011年8月18日
為配合香港的經濟發展和人力需求,政府在2000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在2010年前讓最少60%的年青人獲得高等教育。過去十年間,本地高等教育急速擴張。據統計,17-20歲年青人的高等教育就學率從2001年的33%,增長至2003年的43%和2005年的57%。2006年後,這數字更升至約65%,早已超過原來60% 的政策目標,近年,社會上甚至有意見認為香港高教已供應過量。
在這十年間,政府資助的大學學位數目其實並無顯著增長,期間的高教就學率增長主要來自「中學後非學位教育」,包括各類文憑和高級文憑課程、副學士課程等。政府對這類課程的資助有別於資助大學學位的做法。對辦學團體的資助,是通過撥地和低息貸款;對學生的資助,則通過學生資助辦事處批出助學金和教育貸款。這類課程以「自負盈虧」方式經營,平均每年學費大多在四至五萬港元之間,因此不少人批評中學後非學位教育「投資大、回報少」。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教育學院鍾宇平教授獲香港研究資助局政策研究資助,探討「中學後非學位教育之經濟回報」。鍾教授根據1996、2001及2006年的人口調查資料,分析了超過3萬名具中學後非學位學歷的畢業生的背景和在香港勞動力市場上的表現,包括就讀課程、男女比例、就業狀況和平均工資等,並評估了香港教育回報率在這十年間的轉變狀況。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 在1996至2006年這十年間,香港教育的回報率持續上升,從9.8%上升至12.4%。這表示香港在回歸後的經濟發展,更重視市民的教育水準和能力;
- 香港在回歸後十年,教育水準普遍上升,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學後非學位教育急速擴張;
- 有別於一般輿論,擁有中學後非學位學歷的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普遍優於沒有接受這類教育的大學預科畢業生;
- 有別於一般輿論,擁有中學後非學位學歷的畢業生的平均工資,即使不計算薪酬較高的教育及醫療行業的畢業生,仍相對比大學預科畢業生高15% 至40%。
- 從1996年至2006年間,擁有中學後非學位學歷的畢業生,相對大學預科生的工資及就業優勢。有增加的趨勢。
從經濟回報的角度看,香港的「中學後非學位之高等教育」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然而,由於這類課程在過往十年急速擴展,導致各教育機構面對極大的市場競爭壓力。鍾教授建議未來數年,中學後非學位教育應進入調整時期;政府宜加強支持這方面的研究,獲取更準確的資訊,作為釐定長遠發展政策之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