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成立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領導環境研究及知識轉移 帶領亞洲可持續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成立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所),透過研究、教育及知識轉移,提供對有關領域的意見及指引,領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將於本周六(10月22日)舉行成立典禮暨學術研討會,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局局長邱騰華先生及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主禮;並邀得兩位專題講者──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氣候診斷項目首席科學家劉雅章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教授,分別發表題為「高分辨率數值模型在氣候研究中的應用」及「光伏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發展」的演講。
中大在環境研究及教育課程方面擁有堅實基礎。由於相關範疇涉及多個學科,研究所的成立有助整合及鞏固中大在環境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優勢和成果,以成為亞洲的頂尖研究機構,領導區內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將由國際專家組成的顧問委員會,以及由社會領袖、政府官員和大學主管人員組成的督導委員會領導。
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表示:「中大一向致力重點發展環境研究及教育。校內不同學院、研究所、研究中心和實驗室一直在其專責領域為環境研究作出重大貢獻。我們決心匯聚大學各個相關領域的優勢,建立協同效應,發揮重要的影響力,透過研究、教育和知識轉移,為香港、內地以至國際間帶來環境、能源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新啟迪,裨益社會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研究所所長林健枝教授表示:「研究所將在氣候變化、能源、可持續城市環境、公共衞生及環境政策方面展開世界級的跨學科研究及教育項目。它提供一個理想平台,促進大學與全球策略夥伴的合作,以發展研究項目和教學課程,並舉辦國際會議與研討會,協助優化公共政策。」
優質環境教育 培育人才
中大幾乎所有學院、書院及通識教育課程均提供有關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元素,目前約有30個本科及研究課程的內容與環境有關。書院亦積極提供更多服務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擴闊國際視野,尤其是增進對較落後地區的了解。
研究所將融合各學科領域的環境專業技術及知識,在課程上既廣博、又深入,為本港院校中所獨有。它將與各相關課程緊密連繫,確保並提升課程質素。在2012/13學年,大學將推出與環境相關的新本科課程,包括地球系統科學及能源工程學課程;而與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市)、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南京大學和台灣中央大學等策略夥伴合作的交換生計劃亦已展開,其網絡亦將繼續擴展。
外展服務 惠及社區
研究所將推行一連串外展及知識轉移計劃,如舉辦展覽、研討會及可持續發展夥伴計劃,讓本地社區受惠。此外,一所「氣候變化及極地博物館」亦將成立,展出知名環保專家李樂詩博士畢生在三極(北極、南極和珠穆朗瑪峰)從事考察工作中所得的珍藏,向學生和社區生動地展現全球暖化和氣候變化問題,以及人類對此帶來的影響。
此外,研究所亦會開展一項外展計劃,協助不同組織設計及制定可持續發展計劃,以期減低社區的碳排放;計劃中進行的活動亦將成為中小學的通識教育平台。
研究所六大發展項目:
- 氣候變化、環境監測與管理–研究氣候變化產生的影響,監測環境變化,並提供適切的資料以協助規劃及制定政策及策略,應付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嚴峻挑戰。
- 能源技術及節能– 進一步開發新的能源技術(如高效薄膜太陽能電池)及智能節能策略。
- 可持續城市設計及公共衞生– 研究城市中的熱流、空氣、水、噪音及廢物,探究創新方案以應對因城市規劃與設計所產生的問題,並評估氣候變化對公共衞生的影響。
- 環境政策與管治– 是本港首個為發展有關公眾參與、環境及社會運動策略而設的計劃,以促進環境政策的制定與實施。
- 中國環境計劃– 就地區與國家的環境及發展策略提供政策意見(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如城市與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外展計劃– 在大學發展均衡而全面的環境教育課程;在社區加強公眾的環境意識;並協助學校及非政府機構制定環境及/或減碳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