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工程學院周博磊教授獲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選為2020年亞太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20人」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信息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周博磊教授榮獲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選為2020年亞太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20人」。
周博磊教授一直專注於深度神經網絡及提高人工智能系統可靠度的研究,2012年取得中大信息工程學碩士學位,其後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修讀博士學位,於2018年畢業後重返中大。是次獲獎肯定了他令人工智能系統更易於人類理解和信賴的成果。
拆解人工智能「黑盒」 提升其可靠及透明度
人工智能系統逐漸滲透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自動駕駛、銀行批核貸款、臉部識別等,無意中為人類進行各種各樣的決策工作。然而,人工智能系統純粹由大量數據訓練而成,一般人甚至工程師都只知其決策結果,無法完全掌握背後理據和分析機制,因此被稱為「黑盒」。「黑盒」不但引伸出法律問題,更會導致嚴重的安全和可靠度問題,窒礙人工智能普及應用。
有鑑於「黑盒」問題,周教授與其研究團隊積極開發Class Activation Mapping及Network Dissection等創新技術,幫助科研人員和相關從業員掌握人工智慧系統進行分析和預測的模型,以及更容易檢測系統存在的問題,大大提升可靠度。這些新技術長遠有助人工智慧於自動駕駛、醫學圖像診斷和生物醫療保健等領域的應用。
周教授的團隊最近亦建立起一套生成模型解析法,成功拆解深度神經網絡在進行圖像合成時所處理和學習的語義特徵,藉此來逼真地編輯圖像,例如透過重整臉部改變外貌年齡、按場景改善自拍照的光亮度等。與MIT-IBM Watson AI Lab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研究合作中,他們的團隊開發一套新工具去發現以往部分數據被人工智慧系統忽略的「盲點」。周教授希望研究人員多關注機器學習系統和人工智慧模型的可解釋性和可理解性。
對於獲選為亞太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20人」,周教授表示:「我衷心感謝過往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導師和合作伙伴,以及現在中大研究團隊的大力支持。我有信心繼續引領團隊開發可解釋、強大和安全的AI技術。 適逢今年是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成立30週年,我希望在可見的將來,香港會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一代從事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行業。」
有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亞太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20人」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亞太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20人」自1999年起,每年嚴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最具潛力的科技創新者,評選範圍包括生物醫藥、電腦、電子通信技術、能源、先進材料、軟件、交通、互聯網等。亞太地區的人才榜涵蓋了東南亞、澳洲,新西蘭、香港及台灣等地區。
有關中大信息工程學系
中大信息工程學系是由時任的中大校長高錕教授於1989年創立,是香港第一個,亦是至今唯一的信息工程學系,以其領先的研究和高質量的課程享譽全球。學系專注於在現實世界不同的應用中所涉及到的信息產生、通訊及網絡連結、訊息存儲、處理和保安有關的領域。它涵蓋傳統上計算機科學相關的領域,例如互聯網設計和計算機網絡、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網絡安全、移動和雲端計算,亦包括了傳統電子工程通信方面相關的範疇,例如光纖和無線通信、多媒體處理、通信理論和物聯網應用等。
2020年亞太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20人」: https://www.innovatorsunder35.com/the-list/bolei-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