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8年10月28日

中大發現小血管中風可引致認知功能障礙

2008年10月28日
分享
列印

左起: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莫仲棠教授 世界中風組織秘書、中大莫慶堯內科醫學講座教授黃家星教授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研究心理專家黃沛霖博士

小血管病是指供應大腦皮層下區域的小血管發生病變,引致小中風,佔所有缺血性中風病例的四分一。與其他中風如大血管中風等比較,小血管中風引致死亡及傷殘的機會較小,但卻與認知功能障礙有著密切關係。

小血管病並不一定會引致臨床中風。研究指出,本港65歲或以上無中風史的長者中,有23%患有隱性小血管病,比小血管中風的機會多出5倍。最近有研究亦發現,部份沒有中風的小血管病患者有輕微的認知功能障礙,並可能隨時間而惡化。小血管病是血管性認知障礙的最常見成因,而血管性認知障礙則是引致癡呆症的第二大主要原因。

自2002年起,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與何善衡心腦血管病中心研究了近300名華人小血管病患者的血管性認知障礙。研究發現,在75名平均71歲的小血管中風患者當中,有52%在中風後三個月出現認知功能下降的徵狀,其中72%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其餘28%則確診為癡呆症。即使是其餘沒有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其神經心理學測驗的結果亦顯示他們的一般認知功能與執行性認知功能都較無中風人士差,對執行複雜任務如處理金錢和管理藥物感到困難,並影響獨立生活的能力。

研究人員亦積極發展神經心理學測驗以及早診斷血管性認知障礙患者,最近更翻譯和審定了滿地可認知評估(MoCA)。此評估是一個可應用在小血管病患者上的簡短認知測試。透過滿地可認知評估,病人可以在醫生辦公室,甚至通過電話接受認知檢查。

研究總結,電腦掃瞄及磁力共振掃瞄都可輕易及準確地診斷小血管病。如果察覺自己或身邊的長者逐漸出現以下徵狀:思想反應變得遲鈍、處理較複雜的日常工作如管理金錢和藥物的能力下降、記憶力變差或思想變得固執,應詢問家庭醫生並安排進行小血管病的檢查。

另外,世界中風組織宣佈2008世界中風日為2008年10月29日。今年的口號是「小中風,大問題」。如果忽視小中風,可能引致大問題。幸運的是,中風和血管性認知障礙都是可治療和預防的。



 

左起: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莫仲棠教授
世界中風組織秘書、中大莫慶堯內科醫學講座教授黃家星教授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研究心理專家黃沛霖博士

左起: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莫仲棠教授 世界中風組織秘書、中大莫慶堯內科醫學講座教授黃家星教授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研究心理專家黃沛霖博士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