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發現低升糖指數飲食模式有助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病情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常見的慢性肝病。在很多經濟發達的地區,約有兩成人口受到影響。由於此病沒有明顯病徵,多數患者不知悉患病,以致病情惡化。另外,由於大部份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皆出現過重及患有一種或以上的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或肥胖,若不及早治療,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所以,控制脂肪肝的病情及降低這些代謝綜合症的風險十分重要。
由於現時未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有研究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與糖耐量受損及糖尿病有密切關聯。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營養研究中心與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在2009年合作進行一項研究,測試低升糖指數飲食模式配合生活模式輔導計劃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的影響。
低升糖指數飲食模式是指在日常飲食中以低升糖指數的食物為主,包括燕麥包、糙米、紅米及麥皮等,避免血糖升得過急和過高,減低胰島素的分泌,從而改善脂肪肝的病情。另外,配合生活模式輔導計劃可有助患者提高對低升糖指數飲食的認識和運用,並協助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減低患上代謝綜合症候群的風險。生活模式輔導計劃是中大營養研究中心經臨床驗證後一項有效及健康的體重控制療程。透過此個人化的療程及輔導,令參加者達到理想的體重,增加他們對營養和健康的認識。
有關研究結果令人鼓舞,已完成計劃的21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其中18人屬體重肥胖,在參加計劃後他們全部人的體重、身體脂肪比例及腰圍方面均顯著下降。而14名同時患有高血壓的病人,有12人(85.7%)的血壓明顯降低;5名患有高血脂的病人中有4人(80.0%)在血脂方面有明顯下降;8名高膽固醇的病人中有6人(75.0%)的膽固醇水平明顯降低。另外,整體患者在各種代謝綜合症的危險因素(包括空腹血糖)及肝功能的表現上都得到改善。
中大總結,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能透過低升糖指數飲食模式,配合生活模式輔導,有效減低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因素及改善脂肪肝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