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發現基因差異影響藥物療效
一直以來,醫生利用同一種藥物為罹患相同疾病的病人進行治療時,病人對藥物的反應可以十分不同。同一種藥物在部份病人身上的成效較顯著,但部份病人卻沒有明顯效果,有些病人甚至會出現嚴重的副作用。醫學界一直對此現象大惑不解,唯科學家逐漸發現,此現象可能與先天的遺傳基因有莫大關係。先天的遺傳基因影響著人體處理藥物的每一個步驟(包括吸收、分佈、新陳代謝及排泄),以及對藥物產生的反應(包括良好及不良反應)。
透過了解先天的遺傳基因對藥物反應的影響,醫生便可根據個人的基因構造來預測其對個別藥物可能產生的反應,令藥物的使用可以更「個人化」,最終達至更有效和更安全的治療。雖然有關研究約有五十年歷史,唯隨著醫學界對人類基因圖譜加深了認識及科技的不斷進步,近年才開始將研究所得應用在臨床治療上。
以一種名為「抗癲癇藥」的藥物為例,此類藥物常用於治療癲癇症、神經痛及兩極症(情緒病的一種)。據統計,截至二零零三年,本港最少有三萬人患癲癇症,而罹患神經痛和情緒病的患者更是為數?多。患者一般透過服食藥物進行治療,但要為個別病人找出最合適的藥物,往往需要多次臨床試驗。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聯同本港多所醫院共同進行研究,發現病人的基因差異可影響藥物療效。病人免疫系統中的一些先天性基因會增加其對某類抗癲癇藥出現致命性皮膚過敏的風險高達七十二倍。這些過敏反應於服藥後數星期內出現,每一千至一萬人就有一宗,雖屬罕見,唯死亡率卻高達三成,倖存病人亦可能有後遺症。
研究同時指出,此基因異變在中國人及亞洲人身上特別普遍(在本港,每五人就有一人會有此基因異變),但在西方人身上卻較罕見。有關發現已得到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認同,並在二零零七年十二月發出警告,指出亞洲病人服用這類藥物前應先抽取血液檢查基因;病人若有此基因異變,便應盡量避免服用這類藥物。中大醫學院已計劃再作進一步研究,準確找出導致不同藥物反應的遺傳因素,令病人可以更安全和有效地使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