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7年11月29日

港韓瑞三地學者聯手研頂尖醫學科技創新納米技術治療消化道及心血管疾病

2017年11月29日
分享
列印

(左起)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中大醫學院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教授、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機械人與智能系統研究所所長Bradley NELSON教授、南韓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機械人工程學系生物微米機械人研究所所長崔弘洙教授及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張立教授於簽署成立「創新醫學科技聯合研究中心」諒解備忘錄後合照

南韓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機械人工程學系生物微米機械人研究所所長崔弘洙教授(右)表示「導絲微型機器人」或能應用於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手術。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機械人與智能系統研究所所長Bradley NELSON教授(右)展示「磁力導航的微型內窺鏡」進行小腸檢查的模擬片段。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張立教授(右)指微型機械人配合內窺鏡,能有助提高影像掃描效果、傳送藥物和提供精準的局部治療。

中大醫學院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教授表示目標在未來五年將研究項目實踐於臨床應用。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南韓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以及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ETH Zurich)三所院校,今天(11月29日)宣佈合作成立「創新醫學科技聯合研究中心」,攜手研究和發展創新科技,包括微米或納米機械人,以應用於檢測及治療消化道及心血管疾病。

消化道及心血管病為全球主要致命疾病 

消化道和心血管疾病為全球最常見的健康問題,當中食道癌、胃癌及大腸癌此三種消化道癌症均位居全球十大癌症。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統計數字,心血管疾病 (如冠心病和中風) 是全球頭號殺手,於2015年大概有1,8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佔世界總死亡人口逾三成。日前本港衞生署在最新的人口健康調查中預測,未來十年30至74歲人口當中,逾一成會患上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

然而,現今用於管理和治療消化道及心血管疾病的醫療技術,存在許多限制和不足的地方。隨著醫療技術不斷提升,「微米/納米機械人」及納米技術被視為可以改善臨床診治的方法之一。有見及此,中大、DGIST及ETH Zurich三間世界知名學府成立一所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如何有效地應用創新科技來應對全球消化道和心血管病。

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對三方合作表示高興:「DGIST及ETH Zurich於推動科學及技術進步,尤其在利用微米或納米機械人和納米技術的創新科技上極具領導地位。中大則擁有強大的臨床研究基礎,以及在發展創新醫療科技和生物醫學工程方面的豐富經驗。我們預期這次三方合作將集合各家的長處及經驗,為消化道和心血管疾病提供嶄新的治療方案,以最終達致造福全球病人的目標。」


三方合作發展創新醫學科技供臨床應用

創新醫學科技聯合研究中心」成立的目標,是推動有關消化道及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研究及學術交流,以促進知識轉移至臨床應用和培訓工作的層面。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機械人與智能系統研究所所長Bradley NELSON教授表示:「我們的『多尺度機械人實驗室』為一個研究機械人及相關系統的跨專門小組。我們亦有強大團隊專門研究及開發用作製造和組裝微米/納米機械人部件所需的工具和程序。我們與DGIST早於2013年起合作發展有關心血管疾病的創新科技。本院於今年3月亦與中大結盟,共同研發創新醫學科技以協助治療腸胃疾病。現在我們三方築成協作橋樑,相信可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南韓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機械人工程學系生物微米機械人研究所所長崔弘洙教授表示:「作為韓國(南韓)頂尖科學及技術研究單位,我們的『生物微米機械人研究所』專注研究微米機械人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於2013年我們與ETH Zurich合作成立了微型機械人研究中心 (DEMRC), 以發展醫學用微型機械人及全新低入侵性技術,務求以創新方法治療心血管疾病。此中心開展了以磁力導航的心血管導管及微型機械人介入技術治療血管栓塞。現在我們與中大的結盟將進一步加強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技術轉移及臨床研究。」

創新醫學科技聯合研究中心」的三大研究課題

「創新醫學科技聯合研究中心」在未來五年將集中研究三大課題,包括一)發展全面檢查小腸的創新科技、二)針對現有技術難以診治的腸道疾病進行研究,及 三)開發治療腸胃和心血管疾病的創新科技。

在實際應用上,研究小組將設計和開發一個「以磁力驅動的機械人平台」,配合創新技術於腸胃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另一個新技術是運用一個「磁力導航的微型內窺鏡」進行小腸檢查,整個過程只需約30分鐘,僅為現時全面檢查小腸程序所需的一半時間。研究人員亦將探索「磁力導航導管」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臨床應用。

中大醫學院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教授表示:「中大醫學院的團隊在腸胃疾病方面的研究一直具有國際領導地位。多年來,我們的研究已改寫了全球多國對預防及治療胃出血的臨床指引,近年更發現不少消化道癌症的早期標記、發展嶄新腸胃內鏡技術等。另一方面,中大工程學院的學者在研發醫療機械人上亦擁有豐富的經驗和矚目成就。我們深信與DGIST和ETH Zurich的合作將進一步加強相關領域的研究和發展,推動本地以至全球醫療技術進步,為消化道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療選擇。」

促進三地跨學科交流和增加培訓機會

除了研究項目,結盟另一主要目標是促進三所大學的師生交流,提升跨地域和跨學科的技術和知識轉移機會。

三間學府將定期舉行研討會等,以分享研究成果及進一步探索共同目標。團隊亦計劃為三所大學開辦暑期研習課程,交流最先進的醫療機械人技術,了解尖端的科技設施。

有關香港中文大學(中大)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成立於1963年,為研究型綜合大學,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為使命,蹈厲奮發,志在千里。

中大醫學院成立於1981年,多年來在教學、科研及臨床方面具有卓越成就。更在2017年QS世界大學醫學院排名位列全球前50。在發表研究成果方面,中大的成績粲然可觀。無論在專門領域的學報,還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期刊,如《自然》、《科學》、《新英倫醫學雜誌》、《刺針》,都可見中大學人的文章。http://www.cuhk.edu.hk

有關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 (DGIST)

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 (DGIST) 是韓國四大科學技術院 (ISTs) 之一,在推動國家科技進步方面擔當重要位置。

DGIST於2004年成立時為一所研究院,至2011年正式成為研究型综合大學,開設研究生課程,並於2014年開設本科課程。DGIST於過去十數年努力追求創新,通過教育和研究的創新融合致力培養人才,以促進國家科技進步,以及成為「世界頂尖研究型综合大學」。http://www.dgist.ac.kr

有關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

根據2017年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於工程與技術學科領域位列全球第5最佳學府。歷年有超過20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該校就學或任教,當中包括愛因斯坦。

學院由瑞士聯邦政府於1855年創立,目標是教育及培訓工程師和科學家。作為歷史悠久及享譽全球的學府,ETH Zurich亦擔當瑞士國家科學及技術中心的角色。https://www.ethz.ch


 





(左起)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中大醫學院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教授、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機械人與智能系統研究所所長Bradley NELSON教授、南韓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機械人工程學系生物微米機械人研究所所長崔弘洙教授及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張立教授於簽署成立「創新醫學科技聯合研究中心」諒解備忘錄後合照

(左起)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中大醫學院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教授、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機械人與智能系統研究所所長Bradley NELSON教授、南韓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機械人工程學系生物微米機械人研究所所長崔弘洙教授及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張立教授於簽署成立「創新醫學科技聯合研究中心」諒解備忘錄後合照

 

南韓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機械人工程學系生物微米機械人研究所所長崔弘洙教授(右)表示「導絲微型機器人」或能應用於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手術。

南韓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機械人工程學系生物微米機械人研究所所長崔弘洙教授(右)表示「導絲微型機器人」或能應用於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手術。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機械人與智能系統研究所所長Bradley NELSON教授(右)展示「磁力導航的微型內窺鏡」進行小腸檢查的模擬片段。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機械人與智能系統研究所所長Bradley NELSON教授(右)展示「磁力導航的微型內窺鏡」進行小腸檢查的模擬片段。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張立教授(右)指微型機械人配合內窺鏡,能有助提高影像掃描效果、傳送藥物和提供精準的局部治療。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張立教授(右)指微型機械人配合內窺鏡,能有助提高影像掃描效果、傳送藥物和提供精準的局部治療。

 

中大醫學院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教授表示目標在未來五年將研究項目實踐於臨床應用。

中大醫學院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教授表示目標在未來五年將研究項目實踐於臨床應用。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