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5年10月26日

中大開發語言及溝通障礙的評估和康復輔助技術 於「創新科技嘉年華」展出

2015年10月26日
分享
列印

(左起) 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鄧慧蘭教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羅家東先生及中大電子工程學系李丹教授展示多套聽覺感知和語言能力的電腦輔助評估工具。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電子工程學系李丹教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李月裳教授與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鄧慧蘭教授進行跨學科合作,開發一系列針對兒童和成年人的聽覺感知和語言能力的電腦輔助評估工具。該套工具專為中文語言環境(包括普通話和廣東話)而設,可在臨床聽力測試、言語治療和特殊兒童教育中推廣使用,以改善評估及康復的效率和質量,長遠令更多患者受益。 

言語是日常生活中的最重要的溝通方式。聽覺、言語或語言能力的缺失所導致的溝通障礙會嚴重影響患者參與正常的社交和社會生活。溝通障礙的種類很多:兒童學齡期間常見的有口吃、讀寫障礙、構音障礙、語言理解障礙、語言表達障礙和社交障礙等。這可能由不同的先天或後天性問題導致,包括聽力障礙(耳聾)、發音或嗓音異常、自閉症、腦癱及唇齶裂等。本港大約有百分之十的兒童有溝通障礙的問題。這可令兒童患者無法正常地接受教育,對個人及家庭都造成長遠影響。 

在溝通障礙的治療和康復過程中,評估是一個最為關鍵的環節。評估的目的在於確定溝通障礙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從而為每一個患者制定適合的康復計劃。因此,設計科學化、嚴謹、而且實用的評估工具一直是溝通障礙研究中的主要課題。 

中大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最近開發了一系列針對兒童和成年人的聽覺感知和語言能力的電腦輔助評估工具,包括兩套評估軟件:香港粵語聲調辨識測驗(CANTIT)及香港粵語口語雙字詞辨識測驗(CANSWORT),還有「中文語法知識評估」的網上平台。用以及早判別溝通障礙的類型及程度,從而改善言語及語言治療的成效。 

李丹教授表示:「隨著電腦和資訊科技的高度普及,利用電腦多媒體界面和信號處理技術輔助聽覺言語能力評估已成為趨勢。電腦輔助工具不但能提升評估的可重複性,而且能有效控制評估過程,改善評估的真確性和可靠性,使評估變得方便容易,有助及早診斷。」 

在開發這技術時,研究團隊需要運用多方面的知識,包括語言學、心理學、聽力學、言語病理學、認知科學以及統計學等,並結合臨床操作的經驗和考慮。例如,針對粵語的言語感知能力評估需要特別考慮對聲調的辨別能力,例如「大意、大衣;大師、大使」;為幼童設計的語言能力評估要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實現;評估材料必須包括盡量多的語言語音變化,但同時也要避免評估過程過長,務求效率與嚴謹並重。 

這套評估工具適用於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小至學前幼童也適用。自2013年起,團隊已利用中文語法知識評估工具,為20間幼稚園及小學,共2,092名兒童進行測試,日後將會再進一步普及,讓更多患者受益。 

中大將於10月31日至11月8日參加由創新科技署於香港科學園舉行的「創新科技嘉年華2015」。歡迎各界人士親臨中大攤位(編號:F35),試用上述評估工具,並感受一下聽障人士日常生活的情況。 



(左起) 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鄧慧蘭教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羅家東先生及中大電子工程學系李丹教授展示多套聽覺感知和語言能力的電腦輔助評估工具。

(左起) 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鄧慧蘭教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羅家東先生及中大電子工程學系李丹教授展示多套聽覺感知和語言能力的電腦輔助評估工具。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