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9年12月15日

中大率先證實嶄新心臟起搏療法有效預防心律過慢病人出現心衰竭

2009年12月15日
分享
列印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兼心臟科主管余卓文教授(右)和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陳日新醫生 (左)

傳統治療心律過慢(心跳過慢)的方法主要是安裝心臟起搏器。心臟科醫生會為病人植入起搏電極至右心房及右心室,然後再連接到放置於左邊鎖骨皮下的心臟起搏器。起搏器可以根據生理需要來調整心率,有效減低心跳過慢所引起的症狀如頭暈、昏厥或缺乏運動耐力。過去二十多年,植入起搏器已成為治療心律過慢的標準療法。現時本港大約有 15,000名病人裝有心臟起搏器,而每年有多達1,300人需要接受這項治療。

近年一些大型研究指出,右心室起搏療法可能導致左心室功能惡化(左心室負責供應血液至所有重要器官),使心室變大、泵血功能減弱,最終引致心衰竭甚至死亡。較早前一項研究顯示,26%接受了右心室起搏療法的病人,最後都出現心衰竭。另外,不同的研究也估計右心室起搏療法會提高心衰竭的風險或死亡率達1.6至3.5 倍。當中較易出現心衰竭的高危人士包括長者、已患有心臟機能障礙或缺血性心臟病的患者,以及那些需要長時間接受右心室起搏療法的病人(例如患有心臟傳導阻塞)。至於右心室起搏療法引致心衰竭的原因,可能與異常電活化引致左心室收縮不協調有關。研究人員正積極尋求嶄新的起搏療法,以降低患者出現心衰竭的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主管、心腦血管醫學研究所所長(臨床醫學)余卓文教授在2005至2009年期間進行了一項臨床研究,測試嶄新的雙心室起搏療法可否防止右心室起搏療法所帶來的不良效果。該項研究透過隨機分配方式,安排177名患者接受雙心室或右心室起搏治療。經過一年的跟進,接受右心室起搏療法的患者的左心室泵血功能明顯減弱,心室亦擴大了25%;而接受雙心室起搏器治療的病人,則沒有出現上述的不良效果,減低了日後出現心衰竭的機會。此為全球首項同類型的研究,美國心臟協會於11月率先在奧蘭多舉辦的周年科學會議上發布,並已刊載於上月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中大總結,這項研究結果令人鼓舞,為心律過慢的病人帶來突破性的治療方法,尤其對於那些心衰竭風險較高的病人,使用雙心室起搏療法的效果更佳。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兼心臟科主管余卓文教授(右)和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陳日新醫生 (左)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兼心臟科主管余卓文教授(右)和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陳日新醫生 (左)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