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聯同德國駐港總領事館舉辦德國「能源轉型」展覽歡迎公眾參加
德國駐港總領事館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工程學院及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IEES)合辦的德國「能源轉型」展覽(德文名稱:Energiewende)於即日起至11月22日(星期日休息)假中大利黃瑤璧樓地下低層大堂展出。是次展覽是繼全球巡迴展出後,首次於香港展出,供公眾免費入場參觀,無須登記。
展覽日前舉行了開幕禮,主禮嘉賓包括中大副校長張妙清教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及德國聯邦外交部國務秘書 Markus Ederer博士。三位致辭後設有問答環節,與在場嘉賓討論各種有關能源的議題,以及可再生能源在香港和德國的應用。
過去數十年,能源問題一直備受全球矚目,使用化石燃料衍生出的各種污染問題,促使各方竭力探索及發展可再生能源。「能源轉型」是德國聯邦政府生產可持續能源的一個重要決定,旨在推動該國成為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具能源及環保效益之經濟體。可靠、潔淨及具經濟效益之能源供應被視為該國開拓未來環保及經濟成就之國家級政策。
一直以來,中大積極推動國際及地區上的能源科研發展。於展覽開幕禮上,張妙清教授總結了中大過去在可持續發展及新能源議題上的科技研發、人才培訓、商界合作及校園發展上的卓越成就;黃局長則提及香港特區政府現時致力推行的各項措施,包括「香港都市節能藍圖2015~2025+」及將現時一半用煤發電的燃料組合,於2020年減至約百分之二十;而Ederer博士則介紹了該國於能源轉型發展上所作出的各項成果,並與在場嘉賓分享經驗。
黃局長續稱:「有見於《巴黎協定》的正面成果,香港也必須更努力裝備起來,全面應對氣候變化。這不但關乎到環境保護,更廣泛涉及社會經濟。我們必須制定更長遠而整全的措施及政策,預計於明年初提出進一步的2030年減碳目標。」
展覽詳情
日期: | 即日起至2016年11月22日(星期日休息) |
時間: | 早上8時至晚上8時 |
地點: | 香港中文大學利黃瑤璧樓地下低層大堂 |
網頁: | https://sse.erg.cuhk.edu.hk/sse/node/82 |
展覽小冊子: | 請按此 |
關於工程學院
中大工程學院於推動能源科技的研究及人才培訓上均貢獻良多。工程學院院長汪正平教授自2014年起,率領30多位本地及外地學者,展開為期五年的研究計劃「智能化太陽能技術︰採集、存儲和應用」。是項研究獲香港政府研究資助局資助6,033萬港元,至今於太陽能技術的研發上取得多項世界矚目的紀錄,讓香港揚名海外。近年,工程學院亦開設了能源與環境工程學士學位課程,致力為社會長遠的環境發展及創新技術培訓優秀工程人才。該課程為學生展現了一個強而有力的平台,以廣泛基礎的角度去學習和了解能源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和權衡,在面對工程上的挑戰時能實現可行的解決方案。
如欲了解更多關於「智能化太陽能技術︰採集、存儲和應用」研究計劃的資訊,請瀏覽網頁:https://sse.erg.cuhk.edu.hk/sse/。
關於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自2011年成立,旨在推廣跨學科研究和教育,並匯聚中大各相關領域的優勢,建立協同效應,發展策略研究項目。研究所的六大發展項目包括:
- 氣候變化、環境監測與管理計劃
- 能源技術及節能計劃
- 可持續城市設計及公共衞生計劃
- 環境政策與管治計劃
- 中國環境計劃
- 社區外展計劃(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地球保源行動)
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會與業界、政府、非政府機構及社區持份者緊密合作,共同為下一代締造更美好環境。
如欲了解更多關於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資訊,請瀏覽www.cuhk.edu.hk/iees。
除了在社會層面積極提倡節能減排,中大多年來亦致力在校內執行能源政策,增設各種先進的節能設施和綠色建築物。中大於2011年成立了「校園規劃及可持續發展處」,除了節能的硬件配套外,更致力建立環保文化和推動改變學生和教職員行為的教育工作。中大兩奪「香港環保卓越計劃」中公營機構及公用事業界別最高的「界別卓越獎」金獎,是目前唯一獲頒金獎的大專院校,也是對中大的節能減排和各項環保工作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