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友凝‧友義」計劃圓滿成功I‧CARE博群計劃支持本地、內地、海外生攜手服務社區 傳揚愛與關懷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友凝‧友義」文化交流暨義工計劃今天(4月11日)在歡欣滿載的典禮中圓滿結束。這項計劃於去年第三度舉辦,旨在團結本地、內地及海外學生攜手服務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並獲I‧CARE博群計劃資助港幣十萬元,讓七十名中大學生探討本地社會不同議題,並分別為新來港兒童、南亞裔家庭、長者及肢體傷殘人士籌劃各式各樣的服務,受惠人數達二百多人。
「友凝‧友義」計劃由學生事務處舉辦,致力推動學生間的文化共融,並幫助非本地生適應新生活。參加此計劃的學生一方面可結識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促進文化及語言交流;另一方面可更深入了解本港社會及有需要人士所面對的問題,培養施予及分享的美德,並建立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義工團隊由本地及非本地學生組成,分別來自內地、澳門、台灣、南韓、新加坡、馬來西亞、法國、也門及美國等地,為不同的受助對象舉辦興趣班、郊遊、遊樂會等活動。
典禮由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主持,約一百名中大學生及受助者出席,當中的精彩表演節目包括由肢體傷殘人士跳輪椅舞、南亞裔兒童獻唱廣東歌等,洋溢著互愛和歡樂的氣氛。參與計劃的中大學生亦加入表演、分享服務中的難忘經歷及啟迪,並報告研究成果。
多元文化共融
參加「友凝‧友義」的學生來自不同背景,他們由策劃、討論服務內容以至執行各種細節的過程,須克服溝通的問題。來自馬來西亞的劉世澤同學娓娓重溫說:「由於各組員的母語都不同,有的操英語、有的操廣東話、有的操普通話,溝通是我們首要克服的困難。大家經過多番商討,我們最終都能互相遷就,打破言語阻隔,順利為受助者提供服務。」除了成功解除語言差異所造成的障礙外,不少參加學生更在計劃中學懂互相尊重及欣賞不同的文化。
為肢體傷殘人士的生活添姿采
透過與受助者互動,學生亦拓闊了視野,並以嶄新的角度處世。當他們看到護理員憑著創意及盡心盡意的服務,幫助傷殘人士突破輪椅的束縛,參與保齡球、劍道甚至爬山等活動,皆表示讚嘆。本地生麥穎恩同學深受感動,她說:「中心職員時常用盡心思為傷殘人士帶來歡樂,即使未必需要繁複的預備工夫,但背後所付出的愛和關懷,對受惠人士卻意義重大。這個經驗使我感悟良多,亦使我更積極投入每一次的服務。」
社會服務又豈止是「幫助他人」?
在「友凝‧友義」計劃中,學生可通過研究更深切認識本地社會議題,協助減低社會上不同人士由於年齡、文化及宗教上差異而造成的隔閡,促進彼此了解。有學生以觀察及問卷調查的方法,分析南亞裔兒童跟本地社區互動的情況;亦有學生研究獎罰制度對新來港兒童學習動機的影響。另有一項研究項目是關於協助長者學習新語言的方法,參與的學生發現,以互動方式去教授普通話語句最為有效。會計系本地生李家駒分享說:「最初我們嘗試教授長者一些普通話俚語,但後來發現當他們學習有關本港及國內農曆新年文化的字詞時,他們更為踴躍投入!研究配合實証使我更深入了解長者,而研究的結果也可促進我們與他們日後的溝通。」
I‧CARE博群計劃簡介
中大成立I‧CARE博群計劃,提倡「博思明志,群育新民」的理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本港、內地及世界各地的社會及公民服務,促進全人發展。I‧CARE博群計劃由「社會及公民參與督導委員會」領導,是一個全面而整合的計劃,涵蓋五大範疇,分別為:社會服務計劃及學生主導的社會及公民研究;非牟利團體實習計劃;推廣社企及企業社會責任;博群大講堂、研討會及工作坊;以及促進學生精神健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