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革新建築技術 抵禦十度地震中大創新建築援建四川 兩周建成高質環保校舍
繼去年在四川地震災區劍閣縣下寺村建成第一所新芽小學後,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建築學院朱競翔教授率領的研究小組汲取經驗,以更先進的建築系統及創新設計,今夏在四川建成第二所新芽學堂。新校舍除具備第一所新芽小學的優點,如抗震耐用、兩周施工期等,在能源效益及空間設計上更邁進了一大步。
朱教授及其團隊在香港龍的文化慈善基金及中大新亞四川重建基金的資助下,於「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後研發了一套創新的建築系統與技術,用於環保學校原型設計。第二所新芽學堂座落四川省邊境的多山地區涼山州鹽源縣瀘沽湖鎮,位於海拔二千六百米的少數民族摩梭族村寨達祖。
學堂採用了輕型複合結構系統,抗震等級達麥加利地震烈度十度。房屋還具防火及耐候的特性,使用壽命高達二十年以上,且造價相當低廉。整個建築系統超過九成的構件在工廠預製,組裝僅需十四天,成為預防災害或是災後重建的最佳選擇。
建築圍合按照發達國家的當代標準來設計,表面使用8厘米厚的保溫材料抵禦嚴寒天氣,還利用溫差效應、煙囪效應在夏天維持室內的涼爽,達致冬暖夏涼。清潔能源由一部風力發電機提供,用於點亮LED燈具,全部照明的能量消耗只有1.2千瓦。設計還預留空間,供未來安裝太陽能地板輻射熱系統之用。
校舍是單層建築,佔地二百六十平方米,設有三間教室和一個閱讀空間,沒有浪費任何地方作走廊。室內四個空間的尺寸、比例與朝向各不相同,孩童可以自然地感知所處的課室,教師也能按需要調整門扇,靈活製造不同空間,加以善用。房間之間半透明的牆壁可阻隔聲音,而不阻擋光線滲透。
學堂的位置依據瀘沽湖區自然環境和當地村落的肌理而定。簡單的外圍木製格架設計,使這個現代的建築融入鄉村氛圍,又毋須像當地傳統的井乾式建築般消耗許多原木。
是項計劃邀請了三十名來自香港及內地的大學生、建築師志願者參與,讓他們一起見證創新建築的巨大潛力,極富教育意義。
新學堂已於9月1日啟用,除可讓村內孩童於該處完成六年制的小學教育,更吸引了附近村落的學生來上學。
這個環保學校原型設計整合了創新的結構系統、建造與環境科技,以緊湊空間組織手法高度集合在一起,大大提升建築物的各項性能。朱競翔教授的研究小組成員還包括專業顧問譚善隆先生、博士研究生夏珩先生,以及來自不同製造企業的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