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8年11月24日

中大環保學校設計獲國際嘉許樹立中國農村建築典範

2008年11月24日
分享
列印

中大建築學系教授吳恩融教授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建築學系吳恩融教授率領的團隊設計的「毛寺生態實驗小學」,最近於巴塞羅那舉行的2008年世界建築節(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獲評選為「學校」類別的嘉許作品。

世界建築節評審團讚揚:「毛寺小學不是一個大型項目,但別具意義。設計師巧妙地詮釋了『高科學、低技術』的理念,其設計明確地展示,設計師在創造了一所教人欣喜、與自然和諧共生、無污染並適合學習的學校之同時,還尊重當地文化,並致力協助當地人民發揮自己的力量。」

毛寺生態實驗小學位於甘肅省黃土高原偏遠的毛寺村,當地資源貧乏,經濟、教育和技術水平亦相對落後。毛寺村約有2,500名村民和200名學生,學生一般在窯洞或簡陋的單層土房子內上課。吳恩融教授獲香港善長的捐助,於2002年率領團隊前往毛寺村興建毛寺生態實驗小學,旨在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舒適愉悅的學習環境,同時示範一種能夠照顧生態、社會及經濟各方面考慮,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建校模式。

設計師不但需面對當地惡劣的生態環境和嚴酷氣候的嚴峻考驗,亦受制於貧乏的經濟條件。吳教授的項目以「高科學、低技術」為指導思想,採用科學化且可推廣的設計,整個項目包含實地調研與現狀分析、模擬實驗研究,以及設計與施工建造三個階段。他們發現,以生土和其他自然物料為施工材料的基本建造技術,具有良好的蓄熱和隔熱性能,是最有效的環保建築方式。在設計和建造上,整個項目均以維持室內環境舒適、成本效益、低能耗及施工簡易為原則。

生態學校的設計,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光和自然通風。施工方面採用當地的傳統建造技術,而且絕大部分建築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自然元素,如土坯、毛石、茅草、蘆葦等,所有邊角廢料均循環再用,因此工程對自然環境沒有造成絲毫影響。另外,由於工程全部由村民以簡單工具進行,所以這所新學校在建材、人力和器材方面的成本,皆遠低於當地其他以常規方式建造的建築;但在熱工性能、減低能源消耗與保護環境方面,卻比它們優勝,因而更有益於生態。

毛寺生態實驗小學校長對新校舍甚為滿意,他讚嘆道:「去年冬季雖然特別嚴寒,但在這所新學校,不再需要燒煤來取暖了,省下來的錢可以為孩子們多買一些書了。」學生們亦甚為雀躍,他們表示「這裏的環境美麗優雅,真是一個學習的好地方。」

吳恩融教授相信,隨著國家進一步發展,農村如何能可持續地發展,將是國家面對的重要課題。「因此,學校建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示範作用,而且尚有許多學校有待興建。我們必須順應自然,因地制宜,興建適切的建築,還必須兼顧生態和美學。我們建造的這所學校將影響中國的未來主人翁。」透過毛寺小學的成功建築經驗,吳教授期望社會人士支持發揚這種環保建築模式,引進更多國內的農村,促進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吳教授亦是毛寺村「良橋助學夢成真」建橋計劃的發起人和總規劃設計師,為當地村民建造了一道既安全又具有可持續元素的「無止橋」,在海內外獲多項獎譽。

世界建築節是最大型的國際建築獎項之一,以表揚建築界人士的成就、關懷和理念。獎項分為學校、市政、住宅、辦公室等17個類別,每個類別均會選出一個最佳作品,及不多於兩個嘉許作品。本年度共有722件作品角逐獎項,分別來自63個國家的著名建築事務所,共224件作品進入最後決賽名單。

在「學校」類別中,共有76件作品角逐,最後只有17件入圍作品,當中只有兩個項目來自香港,均出自中大建築學系,另一項目為由林雲峰教授領導的香港專上學院紅磡灣校園。「學校」類別的最佳作品最後由一支意大利團隊奪得,他們同時亦獲頒本年度全部17類別中的「世界最佳建築獎」。

吳恩融教授是一位建築師,現為中大建築學系教授。他曾是執業建築師,並任教過世界多所大學。他專門研究環保設計,是香港政府的環境顧問。他曾制定以成效為本的天然採光設計的建築條例,以及評估空氣流通的標準和方法,現時正在制定香港都市氣候環境圖。吳教授亦為西安交通大學的訪問教授,不斷為該區設計環保學校,並推行可持續發展項目。



中大建築學系教授吳恩融教授

中大建築學系教授吳恩融教授

 

吳恩融教授(右)和中大建築學系博士生穆鈞先生

吳恩融教授(右)和中大建築學系博士生穆鈞先生

 

毛寺生態實驗小學校園全景

毛寺生態實驗小學校園全景

 

偌大的校園為學生提供不少活動空間

偌大的校園為學生提供不少活動空間

 

吳恩融教授與村民和學生合照

吳恩融教授與村民和學生合照

 

學生們快樂地在新校舍上課

學生們快樂地在新校舍上課

 

吳恩融教授(右)與學生及其家人攝於校舍一隅

吳恩融教授(右)與學生及其家人攝於校舍一隅

 

循環利用剩餘的建築材料來製造如涼棚等的設施

循環利用剩餘的建築材料來製造如涼棚等的設施

 

 

村民使用簡單的工具和自然材料建設學校

村民使用簡單的工具和自然材料建設學校

 

教室引入大量天然光和自然通風

教室引入大量天然光和自然通風

 

下載所有相片

中大環保學校設計獲國際嘉許樹立中國農村建築典範

2008年11月24日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建築學系吳恩融教授率領的團隊設計的「毛寺生態實驗小學」,最近於巴塞羅那舉行的2008年世界建築節(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獲評選為「學校」類別的嘉許作品。

世界建築節評審團讚揚:「毛寺小學不是一個大型項目,但別具意義。設計師巧妙地詮釋了『高科學、低技術』的理念,其設計明確地展示,設計師在創造了一所教人欣喜、與自然和諧共生、無污染並適合學習的學校之同時,還尊重當地文化,並致力協助當地人民發揮自己的力量。」

毛寺生態實驗小學位於甘肅省黃土高原偏遠的毛寺村,當地資源貧乏,經濟、教育和技術水平亦相對落後。毛寺村約有2,500名村民和200名學生,學生一般在窯洞或簡陋的單層土房子內上課。吳恩融教授獲香港善長的捐助,於2002年率領團隊前往毛寺村興建毛寺生態實驗小學,旨在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舒適愉悅的學習環境,同時示範一種能夠照顧生態、社會及經濟各方面考慮,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建校模式。

設計師不但需面對當地惡劣的生態環境和嚴酷氣候的嚴峻考驗,亦受制於貧乏的經濟條件。吳教授的項目以「高科學、低技術」為指導思想,採用科學化且可推廣的設計,整個項目包含實地調研與現狀分析、模擬實驗研究,以及設計與施工建造三個階段。他們發現,以生土和其他自然物料為施工材料的基本建造技術,具有良好的蓄熱和隔熱性能,是最有效的環保建築方式。在設計和建造上,整個項目均以維持室內環境舒適、成本效益、低能耗及施工簡易為原則。

生態學校的設計,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光和自然通風。施工方面採用當地的傳統建造技術,而且絕大部分建築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自然元素,如土坯、毛石、茅草、蘆葦等,所有邊角廢料均循環再用,因此工程對自然環境沒有造成絲毫影響。另外,由於工程全部由村民以簡單工具進行,所以這所新學校在建材、人力和器材方面的成本,皆遠低於當地其他以常規方式建造的建築;但在熱工性能、減低能源消耗與保護環境方面,卻比它們優勝,因而更有益於生態。

毛寺生態實驗小學校長對新校舍甚為滿意,他讚嘆道:「去年冬季雖然特別嚴寒,但在這所新學校,不再需要燒煤來取暖了,省下來的錢可以為孩子們多買一些書了。」學生們亦甚為雀躍,他們表示「這裏的環境美麗優雅,真是一個學習的好地方。」

吳恩融教授相信,隨著國家進一步發展,農村如何能可持續地發展,將是國家面對的重要課題。「因此,學校建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示範作用,而且尚有許多學校有待興建。我們必須順應自然,因地制宜,興建適切的建築,還必須兼顧生態和美學。我們建造的這所學校將影響中國的未來主人翁。」透過毛寺小學的成功建築經驗,吳教授期望社會人士支持發揚這種環保建築模式,引進更多國內的農村,促進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吳教授亦是毛寺村「良橋助學夢成真」建橋計劃的發起人和總規劃設計師,為當地村民建造了一道既安全又具有可持續元素的「無止橋」,在海內外獲多項獎譽。

世界建築節是最大型的國際建築獎項之一,以表揚建築界人士的成就、關懷和理念。獎項分為學校、市政、住宅、辦公室等17個類別,每個類別均會選出一個最佳作品,及不多於兩個嘉許作品。本年度共有722件作品角逐獎項,分別來自63個國家的著名建築事務所,共224件作品進入最後決賽名單。

在「學校」類別中,共有76件作品角逐,最後只有17件入圍作品,當中只有兩個項目來自香港,均出自中大建築學系,另一項目為由林雲峰教授領導的香港專上學院紅磡灣校園。「學校」類別的最佳作品最後由一支意大利團隊奪得,他們同時亦獲頒本年度全部17類別中的「世界最佳建築獎」。

吳恩融教授是一位建築師,現為中大建築學系教授。他曾是執業建築師,並任教過世界多所大學。他專門研究環保設計,是香港政府的環境顧問。他曾制定以成效為本的天然採光設計的建築條例,以及評估空氣流通的標準和方法,現時正在制定香港都市氣候環境圖。吳教授亦為西安交通大學的訪問教授,不斷為該區設計環保學校,並推行可持續發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