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2年1月19日

中大人類學系公布香港尼泊爾人濫藥研究政府須正視少數族裔面對結構性歧視的問題

2012年1月19日
分享
列印

中大人類學系副教授譚少薇博士(左)和研究員鄧偉文先生。

在香港的少數族裔中,尼泊爾人士的濫藥情況最為嚴重。按2010年《藥物濫用資料中央檔案室》,香港尼泊爾人士吸食毒品的被呈報人數達258名,這個數目近年更不斷上升,情況令人關注。為了讓社會對香港尼泊爾人的濫藥情況有更全面的了解,禁毒基金委託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人類學系副教授譚少薇博士和研究員鄧偉文進行一項關於香港尼泊爾濫藥者的學術研究。該研究發現,濫藥者大部分於10至19歲間就開始濫藥,九成以上曾吸食海洛英四號;他們有近七成曾經使用尼泊爾的戒毒中心服務,超過七成曾經使用香港的美沙酮服務;濫藥的主要原因是負面的家庭和社會經歷。 

研究方法及對象 

研究於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期間進行,透過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獲得資料,包括:1) 問卷調查,2) 參與觀察,以及3)個人訪談。問卷調查共邀請了89位香港尼泊爾濫藥者和21位香港尼泊爾非濫藥者參與;濫藥受訪者是從有關濫藥服務機構中招募,包括香港和尼泊爾兩地的美沙酮診所和戒毒中心。參與觀察是在香港一間戒毒中心進行;而個人訪談方面,共訪問了10位香港尼泊爾濫藥者和10位尼泊爾學術界和非政府機構的專業人士。 

問卷調查中,受訪者八成半是男性,平均年齡為27歲;三成半在香港出生,當中九成以上是英軍啹喀兵的後裔。受訪者來香港定居的平均年齡是18歲,來港定居以後,平均大概有七成半時間在香港居住。八成以上是初中畢業,約三分之一從事零售和批發行業。 

調查結果

()        濫藥的形式

研究發現最常濫用的藥物是海洛英四號,濫藥受訪者中有九成半曾經濫用;近八成第一次濫用的藥物是大麻。調查亦發現近九成濫藥受訪者是在10至19歲間開始濫藥,約一半人曾注射毒品,近九成曾經在香港和尼泊爾兩地濫藥。 

()        使用有關服務情況 

在尼泊爾,有近七成濫藥受訪者曾使用當地戒毒中心的服務;在香港,濫藥受訪者較常使用美沙酮服務 (超過七成濫藥受訪者曾經使用),而曾使用香港戒毒中心的則少於三成。

()        濫藥的自覺成因 

於各種濫藥的自覺成因中,七成以上濫藥受訪者是為了改變情緒而濫藥,其次是社交目的。前者主要吸食海洛英、Tidigesic和冰毒,後者則多濫用大麻、Nitrosun和咳藥水。男女的濫藥原因有差異,女性濫藥者較少為社交目的而濫藥。 

()        濫藥者的社會文化環境

比較濫藥者和非濫藥者兩個群組,家庭因素(尤其是缺乏父母照顧)和文化因素(例如尼泊爾文化中的濫藥概念和男子氣概)是導致濫藥的主要原因。問卷調查發現,濫藥的受訪者當中,不足一成認為自己在香港社會受到歧視;但相對地,非濫藥者則有三成以上認為在香港社會受到歧視。研究員在個人訪談和田野考察當中,發現這個矛盾背後的原因其實是濫藥者經常自我隔離,很少參與主流社會,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只與其他濫藥者接觸。這是一種自我防衛的表現,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受到歧視。香港尼泊爾人士在主要社會資源的分配上被忽略,當中包括教育、就業,社會及醫療服務的使用等,把他們推向孤立的生活,造成「貧民窟化」的現象。 

建議:以文化認知為基礎的人本計劃 

是項研究顯示,香港尼泊爾人士濫藥跟社會文化環境中的負面經歷有密切關係。要預防少數族裔吸毒、幫助濫藥者戒毒和防止復吸,不能簡單地套用一般的主流方法。在短期與中期而言,應通過與戒毒者和族群社區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發展一套以族裔文化認知為基礎、以人為本的全面計劃:

初級預防:預防香港尼泊爾人初次濫藥,應透過他們熟悉的媒體與社會途徑傳達毒品禍害的訊息,針對高危群組(10至19歲)及其家人、朋輩而設計,並邀請他們參與。 

次級預防:防止香港尼泊爾人繼續濫藥並協助他們戒毒,應採用多元的戒毒方法,注意戒毒者的文化、性別需要,加強戒毒者家人的參與,並增加族裔的前線工作人員。 

進級預防:預防濫藥者復吸,應重建個人社會文化網絡,強化族裔社區的參與,並為前線員工、政策制定者提供培訓,增強有關族裔文化的認知,提高多元文化及平等機會意識。

長遠而言,要抗衡香港尼泊爾人士之間的濫藥次文化,必須由政府牽頭消除對少數族裔的結構性歧視,保證重要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如教育、就業和社會發展等,善用少數族裔文化與人力資源,建立多元文化的社會。



 

中大人類學系副教授譚少薇博士(左)和研究員鄧偉文先生。

中大人類學系副教授譚少薇博士(左)和研究員鄧偉文先生。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