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5年2月7日

中大與明愛合辦社區為本精神健康促進計劃 呼籲及早識別及防治抑鬱症

2015年2月7日
分享
列印

中大與明愛於過去十年攜手推行社區為本精神健康促進計劃。

馬教授 (中) 與明愛社區發展服務社工分享計劃成效。

服務使用者分享接受服務的心路歷程。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家庭小組實務研究中心及明愛社區發展服務在過去十年來一直緊密合作,於近年更推行「抑鬱症」及早識別及防治 – 社區為本精神健康促進計劃,以增加巿民對心理健康的關注,達致及早識別及早治療的效果。計劃負責人於今天(2月7日)公布有關計劃的最新發現。

計劃顧問、中大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馬麗莊教授表示,以社區為本手法推廣精神健康為世界大趨勢,及早識別及防治為提升社區精神健康質素最具經濟效益及有效的方法。馬教授指出,本港受貧富懸殊問題及就業市場單一化所影響,不但成年人的精神健康質素漸趨下降,年輕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亦令人擔憂。根據醫管局的推算,本港約有15至25%的人口受到心理健康問題所困擾,及早識別及介入工作實在刻不容緩。

該計劃發言人之一、註冊社工梅君偉先生表示,明愛社區發展服務在2012至2014年間分別於港島東區及深水埗區以展外活動的形式,辨識社區內具有抑鬱傾向的居民,發現在三千多名參加者中有近四成的參加者正在面對抑鬱症的威脅,情況令人關注。深水埗區的參加者面對抑鬱症的威脅較高,他們除了面對負面情緒外,亦對經濟及工作情況感到憂慮,其貧窮處境更加重他們的精神壓力。參加者當中,以年輕、失業者及單親組群的抑鬱傾向較高。梅先生認為這類辨識抑鬱傾向的外展服務應推展至不同的貧窮社區,就特定組群採取不同工作策略。

另一發言人、註冊社工李紹勤先生表示,該計劃能有效識別有抑鬱傾向人士,但在具抑鬱傾向的人士中,發現有八成沒有接受精神科服務及社區服務,他們不會主動求助或透露其精神壓力,以致未獲醫護社工或政府部門轉介服務。李先生亦表示,有八成參加者表示在即場輔導後減輕壓力、遇到情緒問題時會考慮找人求助,以及認識到更多社區資源。

李先生建議政府應設立精神健康社區工作隊,主動走進社區,以「及早識別及防治」的角度推動社區教育工作,辨識面對高精神壓力人士及精神病患者,以整全的服務包括精神專科轉介、情緒壓力管理及互助支援的模式,建立社區服務支援網絡,以補充現時服務社工隊所忽略的地方。

幾位曾參與計劃的服務使用者在發佈會上分享感受。其中一位服務使用者何女士表示,在接觸到明愛在屋邨舉辦的精神健康活動後,才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出現抑鬱徵狀,其後她參加了社工建議的情緒壓力管理班,學會如何應對自己的情緒壓力。她認為這類型的社區精神健康服務十分重要,因為很多人不會察覺自己正受負面情緒影響,缺乏求助渠道,而這類服務則能主動發現這些有壓力人士,包括她本人亦得以受惠。吳小姐亦表示計劃發起的互助小組對她有很大幫助,給予她一些在家庭及婚姻中得不到的鼓勵。在互助小組中她亦可放心地分享自己的壓力,即使再面對壓力,亦有同路人一起面對。

另一位服務使用者黃小姐在處理壓力後,接受計劃的精神健康大使訓練,回到社區協助其他面對情緒健康問題的人。她覺得以同路人身份更能鼓勵具抑鬱情緒的參加者,在遇到情緒問題時願意找人幫忙。楊小姐則分享自己作為大使進行電話輔導,能幫助一班工時長、沒有時間參與中心活動的高壓力人士,在電話傾談過程後能感受到他們的壓力得以舒解。



中大與明愛於過去十年攜手推行社區為本精神健康促進計劃。

中大與明愛於過去十年攜手推行社區為本精神健康促進計劃。

 

馬教授 (中) 與明愛社區發展服務社工分享計劃成效。

馬教授 (中) 與明愛社區發展服務社工分享計劃成效。

 

服務使用者分享接受服務的心路歷程。

服務使用者分享接受服務的心路歷程。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