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6年12月15日

結合傳統與現代 中大建築學院「竹亭」揚威海外

2016年12月15日
分享
列印

中大建築學院助理教授高仕棠教授。

高仕棠教授的作品「竹亭」在本年內已贏得十多個本地及國際獎項。

「竹亭」

「竹亭」

「竹亭」是以廣東傳統搭棚技術建成。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建築學院助理教授高仕棠(Kristof Crolla)教授的作品「竹亭」(Bamboo Pavilion),早前在德國柏林舉行的世界建築節上獲得「年度小型項目」獎,日前更獲頒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銀獎。連同這些獎項,「竹亭」在本年內已贏得十多個本地及國際獎項,成績驕人。

高仕棠教授雖然是比利時建築師,卻十分欣賞本地的傳統搭棚技藝。搭棚工人在沒有圖則下,僅憑專業直覺施工,即可搭建出多層樓高的棚架。這些每根形態、尺寸和結構性質不一的竹子,卻成為他設計「竹亭」最大的挑戰。就此,高仕棠教授帶領的中大建築學院研究團隊研發了結合精確參數化設計系統、傳統工藝及不規則自然資源的新方法,來應對這些難題。

高仕棠教授表示:「竹子是生長最快速、產量最豐富的自然資源之一,是最環保的建築材料。要善用竹子,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如何在設計及建造上利用這些自然建築材料。透過零碳天地『竹亭』,我希望證明傳統工藝也可以與先進的數碼設計工具相輔相成,製作出令人振奮的創新建築!」

「竹亭」是由中大建築學院、建築業議會及眾多承建商同心協力下完成,用作進行展覽、表演及活動,以提倡低碳生活與綠色建築和發展。這是一個四層樓高、佔地約350平方米、足以容納二百個座位的大跨度彎曲主導網架結構;以475根大竹組成,竹子在施工時屈曲,並以廣東傳統搭棚技術用金屬線將竹紮緊,再蓋上亞加力纖維布料作遮擋風雨用途。

「竹亭」的設計體現了竹棚建築的無限可能性,透過引入數碼形態設計和實時物理模擬工具,為日漸式微的搭棚業提供展現精湛技藝的新天地。它提倡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建築概念,希望可帶給公眾和建築界對環保建築設計一個嶄新的領略。

除了世界建築節「年度小型項目」獎及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銀獎,「竹亭」在英國International Property Awards、美國Architizer A+ Awards、上海成功設計大賽、日本G-mark優良設計大獎、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計大獎、透視有限公司亞洲建+設大獎,以及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環保建築大獎等賽事中合共獲得十多個獎項。

高仕棠教授現任中大建築學院助理教授。他於比利時根特大學修讀土木建築工程,並先後赴倫敦建築聯盟學院及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深造。他於2010年搬來香港,並加入中大任教。他的主要研究為電腦程式在建築設計的策略性應用。



中大建築學院助理教授高仕棠教授。

中大建築學院助理教授高仕棠教授。

 

高仕棠教授的作品「竹亭」在本年內已贏得十多個本地及國際獎項。

高仕棠教授的作品「竹亭」在本年內已贏得十多個本地及國際獎項。

 

「竹亭」

「竹亭」

 

「竹亭」

「竹亭」

 

「竹亭」是以廣東傳統搭棚技術建成。

「竹亭」是以廣東傳統搭棚技術建成。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