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學生義工與資深社工交流經驗反思社會服務的成效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I‧CARE博群計劃日前在校園舉辦「青年義工實踐與反思」分享會,由上學年參與博群社會服務計劃的學生義工分享他們籌劃及實踐不同服務項目的經驗和感受。中大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博群計劃社會及公民參與督導委員會聯席主席馬麗莊教授擔任主禮嘉賓,六位資深社會工作者及學者亦出席與義工和觀眾交流,分享他們對社會問題及青年發展方面的見解。2012/13年度博群社會服務計劃包括由恒生銀行贊助的「中大—恒生I‧CARE博群本地社會服務計劃」及其他本地和海外服務項目。
學習與社福機構溝通
博群社會服務計劃的項目,包括由學生獨立策劃,以及與非政府機構協辦的項目。在合作項目中,學生學習到溝通技巧的重要。香港盲人輔導會訊息無障礙中心經理陳麗怡女士以香港盲人輔導會與兩名音樂系學生協辦的項目「樂動視遊」為例,學生在籌辦活動時,由於未能準確預計個別項目所需時間,在同一活動加入太多不同的元素,以致有些項目未能充分發揮。兩名學生虛心向機構學習,最後不但成功推行活動,更大受好評。他們下年度將再接再厲,與香港盲人輔導會繼續合作,並擴充項目規模,讓更多視障人士受惠。
關注弱勢社群
參與CLOVER「友凝‧友義」義工計劃的學生發現在港南亞兒童不但會說流利粵語,亦會觀看本地電視節目和慶祝農曆新年,努力融入本地生活。她們促請政府提供多元文化服務,例如資助開設清真餐廳,加強宣傳以消除巿民對南亞人的誤解等。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副主席蘇麗嬋小姐對學生關注社會小眾的態度表示欣賞,她認為學生應更深入社區,進一步了解弱勢社群的需要。中大社會工作學系講師、伍宜孫書院學習服務計劃主任鄧惠雄先生亦非常欣賞學生對南亞裔兒童的分析和觀察,他建議學生可將焦點集中在少數族裔在社會遇上不公的原因。
參與逸夫書院「塔門長者服務計劃」的四位學生分享了去年四次探訪塔門村民的經歷。他們發現當地長者由於來往市區交通不便,難以採辦蔬菜等新鮮食物;而他們最渴望子女能多些回來探望,以及有人聆聽他們的傾訴。學生們建議政府應積極宣傳離島文化,在市區多建一兩個往塔門的碼頭,方便巿民探親,並發放車船津貼,鼓勵船公司加密往返塔門的班次等。
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龔立人教授補充,弱勢群體遇上社會不公,亦會盡力謀求政策幫助,或以自己的方式來抗衡不公,爭取生存空間。學生們應多加觀察,學會欣賞和認識這些受助群體樂觀面對逆境和充滿朝氣的一面。
檢討服務成效和汲取經驗
崇基雲上太陽服務團在廣西省梧州市一所小學進行一星期義教後,成員有如此反思:「僅短短數天的服務,能夠真正幫助那些農村兒童嗎?我們總是描述外面的世界如何多姿多采、物質豐富,會否令他們存有遙不可及的奢望?」參與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轄下「中國少數民族健康計劃」的學生憶述:「我們的任務是向少數民族家庭灌輸衞生常識,但當再次做家訪時,發現他們完全沒有按照指引改善衞生,也會感到失望。」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總幹事區美寶小姐讚賞同學勇於不斷批判自己的服務方法和反思服務成效,她以自己在發展中地區推行的多個社區發展項目為例,指出要提供有效服務,必須與受助群體長期接觸,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並以他們的角度和方法來推行服務。中大博群領袖課程副主任梁啓智博士亦讚賞學生能審視服務項目的可持續性,鼓勵他們多觀察受助者面對的問題,按實際情況修改服務計劃,讓受助人士真正獲益。
2012/13年度博群社會服務計劃詳情,請參閱:www.cuhk.edu.hk/icare/。
I.CARE博群計劃簡介
中大成立I‧CARE博群計劃,提倡「博思明志,群育新民」的理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本港、內地及世界各地的社會及公民服務,提升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公民意識,促進全人發展,推動社會進步。I‧CARE博群計劃由社會及公民參與督導委員會領導,是一個全面而整合的計劃,涵蓋五大範疇,分別為:社會服務計劃、研究與調查計劃、非牟利團體實習計劃、社會企業創業計劃,以及博群大講堂。